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谁说环境学博士就是挖土做实验?我们也能大数据分析做得飞起

我是科学家
原创

大家周末好呀~

如今大数据分析这种科研形 式挺火热的,不需要自己花钱花精力去设计试验、测量参数,只需要搜数据、整理录入数据、处理数据,然后就可以写文章。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跟着今天的作者 一起来看看吧~

(**专栏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嘉宾自身的经历,仅供参考,不同院校/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哟**)

给我一台电脑,哪里都能工作

大体来说我的工作就是:搜数据,整理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写文章。基本上给我一台电脑,哪里都能工作。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请往下看。

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我工作的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

首先,大数据分析这种科研形式现在挺火热的,不需要自己花钱花精力去设计试验,测量参数,一切都是从别人那里“抠”来的,只要数据量足够大,就能发现一些大尺度上的规律。但这类工作前期铺垫时间很久,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明确要解释什么问题,需要的参数,研究尺度等,其实在设计表格之前已经有了一个预期的结论,搜到的数据是为了支持和验证。

其次,如果说搜数据是枯燥的,那么 整理和分析数据就是崩溃的! 幸好我基本度过了这个崩溃的阶段。非常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一年努力搜来的数据统计结果和预期的不一样,甚至奇怪到不符合常识。这时候可能需要一!遍!遍!对就是一遍遍地重新核实几千行的数据,可能需要重新划分数据的分组方式,尝试其他的方式去除异常值,新的分析方法,寻找相关文献支持等等……总之,不断去尝试,一遍遍作图,一遍遍分析,直到可以解释清楚了。

搜数据是枯燥的,整理和分析数据是崩溃的。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大数据分析听起来很美好,做起来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基础知识。看起来我每天没有跑来跑去做试验,轻松愉快的在自习室吹空调,实际上冷暖自知,我真没见过哪个博士读的轻松的!

但回头想想,这个过程也是成长最快的,学会了各种软件、分析方法等很多东西。在和老师的一次次讨论中,慢慢才知道如何做科研。相比数据搜集阶段比较机械的工作,这个阶段会被不断出现的问题打磨,纠结但收获颇丰。

最后,当数据终于解释清楚了,就开始写文章了。这个过程其实就很平常了,每个博士都要做的,这里我想再次强调一下和导师沟通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除了这些常规的工作,偶尔也会有个野外采样工作,毕竟组里还有做试验的小伙伴啊,再就是听报告,参加会议。

偶尔也要野外采样和回来做实验。供图:木木

研一和博一需要上些基础课,导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需要助教什么的学生们也要轮番顶上,给新来的师妹讲讲经验解答下简单的问题。

以上基本包含了我这4年全部的正经工作了。

硕博连读的选择

我是考研结束后在联系导师的时候就确定了会读博,因为这种数据类工作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前期铺垫,导师想找一个能待5年的学生。

正常读硕士(2~3年),再读博士(3~4年), 另外现在延期1年也是很正常的情况。比如我的整个硕士博士阶段是5年;而妹妹就是3+4年(她在吉大读了3年硕士,现在北大读博)。关于是否直博/硕博连读要考虑清楚:优势主要是时间短,早点毕业可以进入人生下一阶段。

我是1+4的硕博连读,1年硕士阶段每个月补助不足1千,4年博士阶段每个月补助2千多点,算上每年的奖学金,其实就这5年来讲是经济独立的,这点也算是一个小优势吧。而且在一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连贯的工作,我个人觉得还是相对很多人算轻松吧,且不需要写硕士毕业论文。

但风险也是有的,如果完不成整个连读,就会依然是个本科生,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另外就是失去了进一步去更好学府的机会——博士去北大比本科靠高考进去还是容易不少的。

我自己的读博之路是这样开启的。

本人出身于长白山脉里十八线小县城的非常普通的家庭,家中有很多位基础教育老师,所以自己很早就有一个期待成为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老师是一个轻松自由的工作,现在认识到显然不是这样的,不过这也算是我选择考研和读博的现实基础吧——读书这条路虽然“有点累”,但已经是我能看到的最简单和清晰的道路了,毕竟从小身边人的职业发展都非常有限,老师,会计,厨师,农民,小商小贩等。

一直以来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基本是:没有吃穿住行的经济压力;挣的每一分钱都对得起自己的道德观;每年有超过10天的连续的假期能出去旅行;日常生活和工作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可以辛苦可以累成狗,但不能委屈。

在这个基础下,导师提议硕博连读的时候,我就接受了。可能有点胸无大志,不过我一直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妹子。所以这里重申下,这只是我个人基于有限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想法,仅供参考。

就业前景

一句话先总结下,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培养一个博士,不会让我饿死的!

作为全家所有成员中唯一的博士,七大姑八大姨最关心的就是我的就业问题了。我要到2019年才毕业,所以现在只能根据身边人的就业情况大体说说。

身边的人多是进了大学或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也有博士毕业后先找地儿做两年博后的。 无论是什么选择最重要的就是文章! 看你有几篇SCI,影响因子是多少,这直接决定了安家费、职称、启动基金、工资待遇等。周围几位毕业的仅供参考:河北农大(讲师)、天津大学(讲师)、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内蒙农大、山东农大。

另外关于博后,有人是为了等未毕业的另一半留在学校,有人是想出国辛苦两年发个更好的文章,再被人才引进回来,这个待遇就不是博士毕业直接入职能比的了。

总体来讲, 只要能博士毕业,你终究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至少有个平稳的生活。 有的专业工资高,有的专业工资没那么高,反正怎么都不太可能混的特别差,目前周围真没遇到过。

所以我个人观点是, 不要用未来能挣多少钱来衡量博士的价值 。如果读,就把它当成人生的一个阶段,顺其自然就好。只要你在走“上坡路”,无论是什么行业都会辛苦,重要就是你持续的走上坡路,无论陡坡还是缓坡,随着时间的积累,就是会比你出发的原点高越来越多。

日常生活和娱乐

上面介绍了正经的科研工作内容,最后想说些不那么正经内容。毕竟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想分享一些这些年的其他体验。希望不要有任何周围人看到,尤其是不要被老板看到……好紧张。

首先说说兼职吧,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挣点小钱,那会儿就会摆地摊把姥姥家树上吃不完的果子卖掉。到了大学更是家教,发传单,打电话,摆摊都干过。其实就挣个零花钱,主要是乐呵。硕博期间做过导师的助教、校外培训班的助教、户外公司的领队(没错我是女生但确实做过户外领队)、会议的志愿者、代购,以及本行的数据处理工作。

兼职户外领队的时候带队出去“玩”。供图:木木

这样回顾看来确实是有些不务正业了,不过这些都是很分散地存在于硕博阶段的前三年,博三开始就很忙,无暇兼职了。

并不是要鼓励大家去做兼职,只是想说,在这些折腾的过程对我个人的塑造确实有一定作用。接触下各行各业的人,知道下其他行业的辛苦之处,可能会让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实重点就是 读博这个阶段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这十几个人的狭小圈子里,也接接地气儿了。

其次说说爱好,兼职挣钱,爱好花钱。我挺爱玩的,从本科开始就有出去穷游的经历,到了硕博阶段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也算对独自旅行小有经验,这里小小显摆下我的足迹已遍布中国30个行政区。

同样的,我这里也不是鼓励背包说走就走,旨在说明人需要一些爱好去支撑自己。无论是吃美食喝美酒,还是宅着刷刷剧,再或者是做个铲屎官,甚至就喜欢剁手买买买,只有是不伤害他们和自己的常规爱好都是好的。不是有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 在这个压力巨大的读博阶段,真的有必要寻找一些爱好排解不良情绪!

最后,再说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找对象。个人认为博士期间有个稳定的情侣还是很棒的,尤其是有一个每天都能在一起吃早午晚三餐的对象非常好,这里对“某人”表达下真挚的谢意。虽然这位生物工程的博士男“威胁”我千万不要提他,但是作为我博士阶段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还是要提的!

读博这个过程中的焦虑和纠结相信你们都懂,有对象的好处是一方面在工作上多多少少能有个参谋的人,实在太忙的时候说不定还能搭把手;另一方面就是情感上提供支持,有时候一次失败的试验需要的不仅仅是总结,还有一个逗比带给你的笑容。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就秀恩爱啦!

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实验室里回想下这4年的种种历程,发现不知不觉真的也经历了很多,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符合期待的道路吧!很俗气但确实真诚的表达下感谢,感谢家人和男友的支持关照,感谢遇到了优秀的导师,也感谢各位的阅读!

作者名片

编辑:婉珺

排版:小爽

题图来源:pixabay

前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