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陆续播种育秧,再往北的水稻区,也在积极备耕备种。春季气温多变,乍暖还寒时常有,在水稻育秧过程中因水肥、温度控制不当,容易出现大面积烂种烂秧的现象。根据观察,水稻病原性烂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绵腐菌为主引起的绵腐型烂秧,另一种是镰刀菌为主引起的立枯型烂秧。本篇主要介绍由绵腐菌为主引起的绵腐型烂秧及防治措施,仅供参考。
1、认识水稻绵腐病
水稻绵腐病,是水稻秧苗期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在育秧过程中遇到持续低温(10℃以下)阴雨天气(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最初会在幼芽、幼根基部颖壳裂缝处出现白色至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呈放射状的絮状菌丝,有时会变为土褐或绿褐色,幼芽黄褐枯死,俗称“水杨梅”。
水稻育秧过程中出现绵腐病,开始发生多呈点分布状,随着发病中心的扩展,出现连片烂秧死苗情况。
引起绵腐病的绵腐菌寄生性弱,主要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发病条件中,气象因素即低温最为重要,低温会影响水稻幼芽、幼根的生长,其次是高湿环境,为弱寄生菌绵腐菌的侵染提供有利条件。
2、防治措施
防治的关键是加强育秧管理,主要是做好种子消毒,注意育秧时的水肥管理,关注天气变化做好保温降湿工作,并及时进行药剂预防。如果往年发生绵腐病较重,必须做好综合防治。
首先,做好种子消毒。精心选晒稻种,使用咪鲜胺、氰烯菌酯浸种,或者用精甲霜灵、精甲·咯菌腈、甲·嘧·甲霜灵等成分的种衣剂包衣种子,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好的拌种剂具有刺激生长、增强抗逆能力的作用,是预防烂秧的重要措施。
第二,改进育秧措施,目前主要育秧方式有薄膜育秧、旱育秧及工厂化(温室)育秧,尽量选择保温控温条件好的育秧方式,容易培育壮苗。播种前对床土进行消毒,可使用恶霉灵、甲霜·噁霉灵、精甲·恶霉灵等药。
第三,加强育秧管理。一般播种后至出苗前以通气供氧为主,保持秧田畦面湿润,利于扎根出苗,2-3叶期以保温防低温为主。连续阴雨时要及时排水,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合理控温,避免高温伤苗和温度剧变。
第四,施药防治。发生绵腐病的苗床,应加强通风排湿,并在发病初期使用甲霜灵、精甲霜灵、氰霜唑、硫酸铜等喷雾防治,如每亩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药液均匀喷雾。绵腐病发生严重时,秧田应换清水2-3次后再施药。
下载链接:http://t.cn/RelAQ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