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药材的移栽的解决办法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中医药显著的疗效和预防时疫的效果得到了国内外更多人的认可,如果不出所料的话,中医及中药材将很快迎来复兴时机。

中医的基础是道地的中药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的扩大,2019年种植面积超过6600万亩,随着中医治疗、理疗被更多的人接受,以及中医药保健产业的发展,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

中药材讲究道地,而要得到道地的中药材就要科学的种植。笔者近几年考察过不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发现中药材的种植正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集中化发展,但是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几乎都面临着人工成本高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其中有两个环节需求的人工最多且用工成本高,这就是种植和收获环节。

比如黄芪人工移栽的成本在400元以上,三七在500元以上,而机器种植的话,成本在50-100元之间,无论是从寻找人工的难度上,抑或是成本上考虑,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中药材的种植分为直播、移栽和嫁接等形式。国内大约有近100个品种的中药材适合于育苗后移栽种植,移栽的好处是缩短生长时间,提高成活率和提高产量,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上,移栽是人工完成的,目前人工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已经成为中药材产业的拦路虎,中药材种植必须解决机械化种植的问题。

笔者在考察黄芪、大黄、黄芩、三七、麦冬、川芎等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时候发现,中药材的机械化移栽面临着以下的问题:一是用户不接受机械化移栽的种植模式,二是育苗工厂、车间、设备等投入大,用户投不起,三是缺乏经济实用的机器,四是农机农艺不适应。笔者认为要推广中药材机械化种植,就需要解决以上的问题。

用户不接受

目前中药材种植上,耕、种、田间管理的环节上已经使用上了机器或部分使用上了机器,但是在种植环节上,尤其在移栽环节上,绝大多数仍是以人工栽植为主,这一方面是缺乏经济实惠的机器,但另一方面是长期形成的种植习惯和观念,尤其是种植规模较小的用户,大多不愿意用机器,另外有的种植户认为人工栽植的效果比机器好。

解决办法:要做大量的推广演示活动,让种植户亲眼看到机械移栽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俗话说眼见为实,用户亲眼看到的东西,他才会有深刻的印象,另外在演示现场,能让用户自己操作一下机器,效果会更佳。

二、育苗车间、设备等投入大,用户投不起

虽然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的趋势很明显,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仍占最大的比例,机械化移栽需要规模化、标准化的育苗,而这通常需要育苗场地和配置育苗流水线设备,一条完整的育苗流水线要十几万,加上场地房屋、基础设备、配套设备就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于一家一户种植是不经济的。

解决办法:一是需要以村或社为单位,建立公益性或集中化的育苗中心,最好是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种子和育苗环节由专业化的公司承担,每年在种植季节来临之前由育苗公司提前育苗,种植户只需要掏钱购买就行,集中化解决了分散种植资金和成本的问题。

二是通过地方上的扶持农业项目解决建设育苗中心的资金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项目,可以通过惠农贷款或社员集资的方式来解决。

缺乏经济实用的机器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有以下的具体表现:一是中药材品类繁多,不同的品类需要不同的机器,同一种药材不同地方种植,比如土壤有区别就需要不同的机器;二是种植面积小,厂家不愿意研发机器或改进现有的机器,如2018年笔者考察四川三台地区麦冬种植户,当地有近10万亩的麦冬,急需麦冬联合收获机,但是10万亩全部用机器收也就是100多台机器,对厂家来讲,要开发一个全新的机器,投入成本非常高,100台的需求量肯定回不了本,所以厂家都拒绝开发这类产品;三是国外引进的产品价格贵或并不适应当地作业。

解决办法:

一是针对性的开发全新的机器。植株性状独特的中药材,现有的机器无法满足的,就需要从无到有的开发全新的设备了,这种开发如果能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科技部门的支持或项目资源的扶持就会更加顺利。

二是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机型和技术。日本和韩国有一些成熟的中药材移栽设备,可以针对性的引进,对于价格昂贵,制造难度不大的机器,要采取合资、收购、合作或购买技术的形式,加快消化吸收和技术转化,快速生产出适合国内使用的机器。

三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机器,在成熟机器上进行适应性改进或二次开发,改进比全新开发成本要低的多。

比如插秧机和蔬菜移栽机,相对于中药材种植,蔬菜移栽要成熟的多,目前国内有几十家生产蔬菜移栽机的厂家,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的产品,只要按中药材收获时的要求简单改进就可以拿来使用。

国内的中药植移栽蔬机按自动化程度划分,可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在这里我们分门别类的介绍。

半自动移栽机

钳夹式移栽机

这是一种结构简单,适应性好,价格便宜,使用简单的移栽机,适应性广,可分为圆盘钳夹式和链钳夹式。

其工作原理是幼苗钳夹安装在栽植圆盘或环形栽植链条上,工作时,由操作人员将幼苗逐棵放置在钳夹上,幼苗被夹持并随圆盘或链条转动,当幼苗到达与地面垂直位置时,钳夹打开,幼苗落入苗沟内,随后幼苗在回流土和镇压轮的作用下定植,完成移栽过程。

这种机器适合裸根苗和细长苗移栽。但该型机不适合钵苗移栽和膜上移栽,一般为30、40株/min,而且容易夹伤秧苗,移栽的秧苗容易发生倾倒和被土壤埋没等现象。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南通富来威、徐州龙华农业机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美国玛驰尼克、日本久保田公司、意大利Checchi&Magli公司、意大利FEDELE公司等。

2、吊杯式(鸭嘴式)移栽机

吊杯式(也叫鸭嘴式、吊篮式)是一种半自动移栽机,由于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但移栽效果好,适合性强,所以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移栽机,国内有几十家生产厂家。

主要工作部件有传动装置、苗筒、吊杯栽植器、压实轮等,吊杯对幼苗起承载作用,不施加夹紧力,基本不伤苗,尤其适合根系不发达且易碎的钵苗移栽。

这种机器适合平地、垄上、膜上打孔移栽。

国内外有几百家企业都在生产这种机型 ,国产的厂家主要有宝鸡鼎铎、常州凯得利、重庆市万而能、山东华龙、山东华盛中天、山东华兴、山东青州火绒、山东青州市军岩、山东宁津县金利达、南通富来威、无锡悦田、现代农装等。

导苗管式移栽机

这种移栽机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导苗管、喂入器、扶苗器、开沟器、覆土镇压轮和苗架等工作部件组成,采用单组传动。

其特点是栽植株距调节灵活,可实现小株距移栽;对幼苗的适应性较强,不易伤苗。缺点是不能进行膜上移栽。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宁津金利达、美国玛驰尼克、意大利Checchi & Magli公司、意大利FEDELE公司、意大利Ferrari公司等。

挠性圆盘式移栽机

这是产品结构简单,产品制造成本低,使用也很简单,工作部件有输送带、开沟器、挠性圆盘、镇压轮等。人工将苗整齐摆放在横向输送带上,横向输送带将苗送入纵向输送带,纵向输送带再将苗送入挠性圆盘中。当挠性圆盘带苗转动至苗沟底部时放苗,苗在镇压轮和回流土的作用下完成定植,此类机型适合裸根苗和纸筒苗。

夹持幼苗可以不受钳夹或链夹数量的限制,可满足3-5厘米小株距要求的移栽作业,但行距较大。

缺点:不能用于膜上移栽,栽植株距和深度不稳定,而且挠性圆盘使用寿命不长。

国内外主要生产企业:黑龙江北大荒众荣农机有限公司、山东华龙、德国PRIMA公司、日本久保田公司、日本丰收产业公司。

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全自动移栽机具有用工少、作业效率高的优势,发展前景好,但对育苗的标准化、均一化要求很高。

主要生产企业是欧洲的意大利和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有企业推出了相关的产品,主要是中小型为主,目前有三种机型:

迎苗扎取式

对育苗时种子的对中性要求高,不适合小穴格作业;

顶出输送式

在幼苗输送过程中速度、空间等不确定因素较多,输送主动夹持容易伤苗:

顶出夹取式

不容易伤根、伤叶,比较适合中、小规格穴盘苗的移栽,但因穴盘底孔直径小,对苗盘输送的精准度要求较高。

农机农艺不适应的问题

2018后笔者在四川德阳三台地区考察麦冬种植基地的时候,就发现了麦冬种植中农机和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

当地麦冬种植密度很大,人工种植是行距8-10cm,株距3-5cm,和小麦的种植密度差不多,当地的合作社也曾引进过不同厂家的移栽机,但所有的移栽机共同的问题是株距达不到农户的要求,因为目前市面上的移栽机株距普遍在25-35cm之间,有些厂家经过改进之后最小株距10cm,但是作业效果并不好,但就是10cm,种植户并不买账,因为密度小的话亩产量会严重下降,农户的收入也会减少,所以移栽机在当地根本推不开,这事实上是精细化农业和大规模化生产机器之间的矛盾。

后来接触到黄芪、白芍、板蓝根、丹参、黄芩、桔梗、柴胡、菊花、射干、苍术、白芷、丹参、赤芍、党参、牡丹、白芨、知母、甘草等中药材种植之后,发现都存在与麦冬机械化移栽类似的问题。

另外中药材种植有平作、垄作、膜下种植、林间种植、间作、大小行等不同的模式,通常会有农机与农艺不适应的问题。

解决办法:

一是农艺要适应农机。农机与农艺要互相适应,通常情况下,农艺适应农机更简单,成本更低,而要改进和开发全农机,成本高,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重庆市的“宜机化”土地整治。

比如前文提到了麦冬种植,如果用机器稀植,就要追求单株麦冬的产量,另外要算人工栽植和机器移栽的成本,在损失一部分产量的情况下,如果机器移栽的成本比人工低的多,综合算下来农户收益并没有减少,就说明用移栽机是划算的。

二是改进农机适应农艺。如果农艺实在无法改进就要考虑改进机器,比如株距达不到密植的要求能不能种植“拐子苗”,也就是两行变三行,多出一行就能弥补株距过大而引发株数减少的问题。

三是推进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上很多问题农机与农艺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机适应农艺或农艺适应农机,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整体算下来不经济,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种植了,事实上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用得起高价格高效率的农机,规模化种植追求的是整体效率和收益最大化,有的时候需要损失产量或容忍损失来追求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