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水果产量和栽植面积都在在逐步提升,但是水果产业链的多数从业者却总是抱怨“又白干一年”。这种“水果陷入百姓消费不起,销售无人挣钱‘怪圈’”的现象从何而来,水果从业者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跳出这个“魔咒”,寻求扭亏为盈的“制胜法宝”。
一、打破常规,深层刨析滞销“魔咒”产生因素
为啥意大利、荷兰等欧美发达农业国却从来没有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而我国却频繁出现农产品滞销状况。有学者通过网络热频次进行分析发现:从2015年5月下旬至2019年5月下旬,我国共发生水果滞销事件345起,其中2018年就监测到水果滞销类舆情791条,2019年1月至5月下旬共监测到水果滞销类舆情149条。这位学者对网络出现的舆情报道进行热词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农民、市场、销售等词汇。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会经常出现水果滞销现象,主要环节还是在农民、中间销售以及市场三个方面。
首先,从农民角度来分析。从事水果种植的农民多数年龄高,集中在50-60岁,这些高龄果业从业者往往种植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了解市场行情不及时,进而出现了园区管理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栽植的果品品质低下,盲目跟风种植,市场把控不到位,抵御外界压价能力弱,不懂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销售无门路等现象。此种现象一旦出现,轻则果农白忙活,重则产品滞销,颗粒不收。
其次,从销售环节来分析。虽说我国提倡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种植已经好多年,但是真正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少之又少,多数种植户还是小农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往往销售渠道相对单一,要不通过经销商统一收购,此种情况容易被压价;要不就是通过零售渠道进行销售,此种情况往往销售缓慢,而多数果农还没有贮藏水果能力,所以就产生了“微滞销”现象。
最后,从市场角度来看。近年来,随着水果栽植面积、栽植类别的不断扩大,全年各个时期几乎都有鲜果供应,所以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就很大,对品质的要求就会逐步提高,那些品质不好的水果多数就会遭到市场“隐形”淘汰,进而滞销。此外,近年来物价逐步上升,居民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比如房奴、车奴、孩奴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潜力,减少对水果的购买量,进而造成供过于求,果农出现水果滞销现象。
二、求新存异,探索滞销“魔圈”解决路径
要想更好的解决我国水果滞销现象,还是要从水果从业者所处的不同环节着手。
首先,从种植户着手。品质是决定水果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个环节的关键因素还是种植户,所以要想打破滞销“魔咒”,就要不断能提高种植户的自身能力。具体可从果园管理能力(科学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信息接受能力(加强培训灌输信息、农业平台普及信息、农村广播散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减少依赖,加强自主创新,尤其是新技术的使用能力)等,以此提高种植户的自身综合素质,保证果园产出的果品品质好、味道美、天然无公害,如此便可不愁销售。
其次,从销售者着手。变散户经营为合作社经营,提高果园管理的标准化程度,统一进行售卖,保证消费者权益。销售者要多加强自身的人脉联系,不要仅仅局限于鲜果销售环节,要充分发挥自己对地区果品情况掌握优势,打通水果深加工领域的需求渠道,全方位的去铺货,多渠道去销售。消费者还应加强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如当前比较火爆的农产品电商。
最后,从监管者着手。政府要发挥好市场调控作用,随时监测产业动态,并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在农残检测上,要继续加大高毒农药的禁绝进度,加大水果生产基地农药残留超标检验,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水果源头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品牌化建设”。做好全区域栽植品种监控,及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调控农民种植品种结构。
三、全局掌控,营造良好水果从业环境
完整的产业环境是由各个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形成的,且各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运行不良都会影响产业发展。为促使我国水果产业向“优、好、特、廉”的目标前进,不仅其所属的行业大环境要进行更大程度地改革和合作,还要进行更多的优化资源配置与政策协调,这样才能打破滞销“魔咒”,推进我国水果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