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乡民幸福家园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领人马下江南兵扎在长江。孙仲谋无决策难以抵挡,东吴的臣武将要战文官要降……”近日,在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镇政府大礼堂内,锣鼓喧天,好不热闹,原来这里正在举行金郝庄镇京剧协会演出活动。

“唱京剧,可是俺们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镇京剧协会会长马振洪介绍,每逢星期一、三、五下午,票友们就齐聚在肖北村文化大院内吹拉弹奏,参加者最大的83岁,最小的20出头,附近的康庄、老赵庄、松林等乡镇,连夏津、高唐等邻县的京剧爱好者也被吸引来参加演唱和比赛活动。

如何继承和发扬浓郁气息的乡村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新时代鼓舞农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一直是当地政府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让农民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不断发扬农村传统文化,重塑农村精神家园。”临清市委书记王建鹏如是说,“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养成农民文化自觉,积极鼓励、扶持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使他们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播者,成为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为此,临清市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将民俗文化队伍建设列入文化民生工程,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运河文化中心,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460个行政村建立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连续多年举办农民艺术节,让农民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才艺;以节日为载体,让农民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通过组织和引导,临清农村传统文化的民间自信和认同被广泛激发。临清驾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松林田庄吹腔、尚店洼里秧歌、烟店竹马、戴湾四根弦等民俗文化通过商业运作,实现了“活态传承”,民间艺人和民间民俗社团获得较高经济收入后,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投入,实现了良性循环。在远近闻名的“国画村”——松林镇松林村,人人习丹青,家家藏字画。目前,全村4000人中有300多名农民熟练掌握了国画的创作技能,有7名农民成为省美协会员,60名农民画师,100多名学美术的大学生。他们曾多次参加国内、省内的书画展览,并多次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地举办个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画廊。

在临清,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越来越多,他们还自发地把日常文化活动拍成录像,或上传网络,或刻成光碟,相互交流,既娱己也娱人,构建起自己的幸福家园。

作者:马朝霞 刘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