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芦笋很小,不过20厘米长、50克重;但它的贡献很大,帮助辛勤劳作的农民脱贫致富。河南封丘县黄德镇王陈庄村通过芦笋产业致富,又带动周边贫困村贾庄的发展,108名贫困户马上就因这小小的芦笋脱贫了。
“别的咱不懂,要论芦笋,咱可有发言权。”说这话的,是王陈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利,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育源合作社理事长。站在田间,当着慕名而来的一拨人,王文利谈起芦笋来滔滔不绝:“咱都是土里生、土里长的泥腿子,干啥讲啥。2015年,俺从新闻上看到,芦笋这东西营养高、价格高、不愁卖,就从北京农科院引来种子。没日没夜栽种、育苗,终于成功了。之后俺想多流转些土地,老婆一听100亩地,坚决不让干,咱老百姓赚得起赔不起。但俺心里有把握,找街坊一商量,对头,开干!”
说到这儿,大老远跑来的该县旧黄陵村村民罗加兰急忙插话:王书记,你说说一亩地能收多少?王文利嘿嘿一笑,蹲下身子,伸出黑黝黝的手拔了一棵芦笋。“不瞒你说,一年除了冬天,其他时间一天能割三四十斤,连续能割20天,累计割5个月。”老王有些得意。
“好卖不好卖?”问者很急。
“你说哩,要是不好卖,俺不会搞这么大规模。”老王越说越起劲,“这都是订单生意,就是城市人说的电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认字不多,但很有钻劲儿。合作社成立后,老王偷买了一台电脑,这事还被家人再三追问“种地跟电脑有啥关系”。
老王不吭声,一屁股坐在电脑前,开始学打字,干农活几十年的粗糙手,从单个按键地杵,到如今敲起键盘噼哩啪啦。信息刚发布,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有北京的、山东的,全都是外地号码,老王接得发烫。
没几天,冷藏车直接开到地头,一装就10吨。芦笋运到山东、江苏等地,经过深加工,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国家。
去年1斤芦笋卖6元,今年稳定在6.2元,一亩地收入6000多元。这时,周边贾庄村的农民也动心了,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或以土地或以技术或以劳力入股。目前,合作社已有51名社员,流转土地1000多亩。
“你们要种,我免费提供技术,但记住一点,质量一定得过关,这是吃的东西,咱不能坏良心。”老王对罗加兰等人说,“坚决不能用除草剂,全部人工拔草,还得用生物菌、有机肥作底肥。”
作者:刘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