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葡萄上色不良的问题探究,促进其完美着色的措施又有哪些?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葡萄花色素的形成

葡萄花色素是决定葡萄浆果与葡萄酒颜色的主要因素,当前已知的花色素结果及其衍生物质多达250种。其中常见的花色素是花翠素(蓝色)、二甲花翠素(紫红色)、3—甲花翠素(紫色)、花青素(红色)、甲基花翠素(红色)等五种,各种葡萄果实中这些类花色素含量的高低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果实的颜色,这也是为什么葡萄会呈现出色泽多样性的原因。另外,葡萄花色素合成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合成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研究透彻,但是从花色素的来源上来看,是由糖酵解途径转为戊糖回路,其中碳原子主要来自于苯丙氨酸。简单来说就是,苯丙氨酸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形成A环三分子乙酸缩合,进而形成花色素的基本骨架结构。

影响花色素形成的因素

影响花色素形成的因素很多,除了品种自身的因素之外,光照、温度、激素、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果实中养分的积累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花色素的合成产生重要影响。

品种因素

不同品种的葡萄,其果实着色难以程度往往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大多数品种在正常栽培以及散射光条件下都能够正常着色,而有些品种则必须要直射光才能够良好着色,比如红地球、红芭拉多等品种。

光照因素

在花色素合成的过程中,光照对其影响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发现,在无光照存在的情况下,葡萄的果实可以完成正常成熟过程,却无法着色;而当果实接受光照是自然光强的70%以上时,着色就比较好;相对应的,光照强度低于全光照的70%时,果实着色程度的良好程度就由光照强度增长程度来决定的。

温度因素

碳水化合物是花色素合成必备的重要原料,葡萄果实中花色素含量的高低往往由含糖量高低决定,含量越高,着色越好。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就越强烈,相应的积累碳水化合物类物质就越多;夜间温度越低,植株呼吸作用就越弱,对养分的消耗就越小,越有利于白天的着色。这也是为什么生产上经常提倡葡萄栽培过程中增加昼夜温差的原因所在。

水分因素

相对干旱的土壤生长的葡萄含糖量往往比较高,果实着色相对较好,尤其是那些干旱过后适当灌水的葡萄园,更有利于葡萄花色素的合成和积累,果实色泽比较鲜艳、惹人眼。但是对那些果实成熟期灌水过多或降雨过多的果园来说,往往由于果肉细胞含水量的大量增加,降低糖度、酸度和花色素的浓度,进而导致果实着色变差。

营养因素

正常情况下,葡萄果实中糖含量越高,花色素的含量也会相应增加。除此之外,氮、磷、钾、钙、硼等营养元素也在葡萄花色素形成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比如磷对果实着色有利;高氮因不利于糖分积累,影响果实着色;钙可适当增加果实的糖分和香味,有利于着色;硼元素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果实糖度和品质。

促进果实着色的措施

控制合理的负载量

田间调查发现,葡萄挂果越多,果实着色越差,成熟越晚。所以生产上果农应该结合冬季修剪、春季留枝、疏花疏果等措施,有计划的做好田间综合管理,进而保证合理的负载量,更好的促进果实正常着色。一般情况下,正常生产的葡萄园,每亩需控制产量在1500-2000公斤。

做好果园水肥管理

水分方面:在葡萄转色期以及成熟期两个关键时期,应该适当控制浇水量,不是太旱就不要浇水,过分干旱适量浇小水即可。

肥料方面:春季少量施用氮肥,促进枝叶生长,为后期增强光合作用做铺垫。在果实膨大以及成熟两个时期,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料的施用,更好的促进果实膨大以及转色,除此之外,根据果园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增强田间配套农事管理

在果实硬核期,对结果枝的果穗下部进行环剥,宽度0.3cm即可,这样能明显提前果实着色和成熟时间。有学者在巨峰葡萄上做过环剥试验,发现才哟个环剥宽度5mm的操作,能够明显提高巨峰葡萄的着色都,并且树体伤口愈合也较快,几乎产生不了任何影响。除了以上这种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钢丝直接勒结果枝的果穗下部,这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激素物质处理

之前的调查发现,在葡萄着色15%-20%时,应用400-500mg/L乙烯利、150-200mg/L脱落酸以及100-200mg/L茉莉酸丙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或浸蘸果穗,能够促进果实提前着色和成熟。但是后期的调查又发现,乙烯利、脱落酸以及茉莉酸丙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能够促进葡萄着色和提早成熟,但是会明显降低果实的糖度以及硬度等指标,严重影响果实的风味和耐储性,与当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背离,所以不建议果农朋友采取此种操作。如果真要有,也应该在紧急情况下作为补救措施来使用,否则会极大影响您的信用度。

作者: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