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梨树栽培技术不断优化,采用套袋栽培模式的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就是袋内病害大量发生,尤其是梨树黑点病。梨树黑点病,俗称为“干头病”,该病害主要以侵染果实表面为主,在果皮上形成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严重降低了果品的外观品质,影响果农收益。
发病症状
梨树黑点病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萼洼、梗洼以及胴部,几乎不会对果肉部位造成危害。此种病害在发病初期会在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点,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黑点的数量以及面积会不断增大,大约到7月中旬的时候,黑点的直径会达到1-2mm,多个黑点会连接形成一片。发生黑点病的梨果病斑多呈褐色,木栓化,并发生不同程度的龟裂现象,连片病斑会表现微微凹陷症状。
通过多年观察发现,此种病害仅仅对果实表皮产生危害,并不会侵染到果实内部,造成果肉腐烂。并且在梨果接近成熟期和采摘之后的贮藏期几乎不会再有此种病害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制定防治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在果实生长前期进行。
发病原因
与气候环境条件有关
研究指出,梨树黑点病病菌喜好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这也是为什么雨水多、通风条件大、土壤湿度大的果园,往往容易发生此病,而且病情比较严重的原因所在。
与果园管理有关
管理到位的果园,往往具有适宜梨树生长的温度、湿度以及营养条件;而那些管理不到位,尤其是修剪不到位的果园,往往内部通风透光性差,小环境容易形成局部高温和高湿环境,从而为黑点病病菌的滋生、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管理不好的果园,往往树势衰弱,抵抗病虫侵袭的能力也大幅降低。
与果实套袋有关
梨黑点病多数都发生在套袋果实上,不套袋果实几乎没有发生此种病害的案例,所以果袋的质量以及套袋技术就成为决定此种病害是否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果袋质量差、透气性差、袋口扎不紧的果实,往往会因为袋内高温以及雨水渗入,引起黑点病的发生,从而达不到果实套袋的根本目的。
与品种特性有关
通过对发病梨树品种进行调查发现,那些果皮颜色重的品种,发病往往比较严重,比如鸭梨、绿宝石、红香酥、玉露等;而那些果实金黄的品种发病往往比较轻,比如皇冠、黄金等品种。
发病规律
梨黑点病多发生在套袋果实上,病菌也多在幼果套袋之前就侵入。后期的梨黑点病病菌主要通过雨水、药液等沿果柄侵入果袋内部,聚集在萼洼、梗洼以及胴部,并通过果实皮孔开始侵染危害过程。根据月历来看,梨黑点病主要在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份到达发病的高峰期,之后随着气温逐步降低,渐渐较少对果实的侵染危害,到达果实快要采收以及贮藏期几乎很少会有此种病害病症再次出现。
防治措施
生产上,应根据梨黑点病发生规律以及发病原因,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
1)改善果园通风透光环境
首先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对于过去的老果园,应把密度降到每亩55-80株,具体可通过“隔一伐一”及“隔二伐一”的方法剔除。其次规范梨树树形。采取高抬干、强拉枝的方法,提高主干高度,最好达到1米以上,之后再通过疏枝、拉枝等方法,进行合理的修剪,留足足够的行间距,保证行间通风透光。
2)做好果袋选择、维护工作
首先选用优质果袋,最好满足以下条件:塑料袋每个拥有针孔百个左右;双层纸袋要厚薄适中、柔软细韧、透气性好、遮光性强、不渗水、能够经的起风吹日晒。其次推迟套袋时间。生产实践证明,梨果套袋早,黑点病发生比较严重,反之,套袋晚,发病较轻。所以在实际套袋过程中可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适当推迟套袋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左右进行。但需注意套袋不要在高温和雨天进行。最好做好检查维护。尤其是7-9月产区降雨比较多的地区,雨后要及时检查果袋,发现有袋内积水出现的情况的时候,应适当剪大排水孔,还不行的话,就要更换果袋了。
3)果园生草改善微环境
果园生草不但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够达到平衡果园温湿度,减少病害流行的目的。对于梨园来说,果农可在行间种植苜蓿、三叶草以及矮杆类经济作物,但需注意在树冠投影下最好不要种植,保留树体适当的通风透光空间。
化学药剂防治
在梨果套袋之前,也就是花落达到80%左右的时候,喷施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喷2次即可,以此加强果实套袋前病虫害防治工作。但需注意套袋的时候一定要在药液完全干的时候进行,减少对袋内环境的影响。
作者: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