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苹果日灼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该如何利用病因制定防治措施呢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日灼病是多数果树栽培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生理失调症状,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苹果、葡萄、石榴等果树。对于苹果来说,如果受到日灼危害,轻则果面出现黄色或者褐色病斑,极大降低果实外观品质;重则在果实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病斑,果实不仅丧失外观品质,还丧失最起码的食用价值。所以,苹果生产上做好日灼病的防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苹果日灼病的发病症状 发病较轻的时候,绿色以及黄色品种的果实表面呈现出白色斑点,之后会逐渐变为黑黄色或褐色,但是果肉一般不会受到影响,风味变化也不大;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不仅仅在果实表面呈现坏死病斑,而且果肉组织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斑。相对于绿色以及黄色品种来说,红色品种感染此种病害往往在果面呈现出票白色或青铜色的病斑,严重的时候表现为黑色病斑。

苹果日灼病的发病原因 外界温度过高导致 气温是果实日灼病发生的重要因子。田间调查发现,每年苹果日灼病发生的高峰期往往与当年气温最高时段相吻合,所以这一充分证明了气温对于苹果日灼病的影响。此外,有学者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苹果发生日灼病的机率呈上升趋势,总结指出苹果发生日灼病的临界温度是46℃-49℃,如若突破临界温度,苹果就极易发生日灼现象。

光照直射提高果面温度导致 光照是影响果实日灼的另一重要因子。没有任何遮挡的果实,在接收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会大大提高果实的表面温度,在加上环境高温对果实的增温作用,很容易使果面温度达到日灼的临界温度,进而导致果实日灼现象的发生。有学者在番茄果实上验证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对于苹果来说,因为不同色泽对阳光反射程度存在区别,比如白色可以反射60%左右的光照,而黑绿色只能反射25%-35%的光照,所以说果面色泽发白的苹果品种发生日灼病的现象会明显低于绿色品种。

熟期不同导致 有学者对红玉、元帅、红祝、国光、白龙、金冠等6个苹果品种日灼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其发生严重程度呈现以下顺序:红祝>红玉>元帅>金冠>白龙>国光。由此可以看出,苹果早熟品种发病重,中晚熟品种次之,而晚熟品种发病最轻;除此之外,还发现红色不耐贮藏的苹果品种发病较重,而较耐贮藏的品种发病较轻。

果园管理不当导致 田间观察发现:同一果园内树势中庸或者健壮的苹果树发病比较轻,而那些树势衰弱的植株则发病比较严重,这从侧面反应了肥水管理、修剪、土壤等管理不到位,导致植株树势不强,抵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所以在生产上我们要增强树势,增加树体枝叶量,促进果实蒸腾作用,在蒸腾降温和树体遮荫的共同作用,保证苹果果实安稳度夏。

果袋质量不规范导致 对田间套袋苹果园调查发现,相对于纸袋来说,塑料膜袋果实日灼病发生几乎与不套袋果实相同。但是不同纸袋发生概率也存在差异,比如单层袋抵抗日灼的能力明显低于双层袋。除此之外,果实套袋操作不规范,导致果袋壁与果皮紧密贴合,纸袋内部没有空间,这也很容易引起果实日灼。

苹果日灼病的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强化树势 因为苹果植株树势过弱,会导致树体枝叶量减低,增加裸漏过的数量,同时植株的蒸腾作用以及根系的吸收水也会降低,果面的温度就没有办法得到有效降低,果实发生日灼病的机率就大大增加。基于此,在苹果果园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土肥水管理,通过疏花疏果调节负载量,通过修剪调节合理的叶果比,进而培育中庸或强壮树势,减低日灼病发生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在肥料使用方面,要重视钾肥的使用,降低氮肥的使用,同时加强有机肥的使用。

果实套袋保护,改变微环境 通常情况下,果实套袋能有有效降低日照强度,大约可减少光照强度1.3-7万勒克斯,进而降低果实表面温度,减少果实日灼病发生概率。在对苹果果实进行套袋的时候,应该选用优质果袋,尤其是对阳面果实进行套袋的时候,忌塑料膜袋。

合理整形修剪,果园遮荫 在对苹果树进行整形修剪的时候,尤其是温度过高的产区,应该选留出足够量的枝叶,避免果实直接暴漏在阳光的直射环境下,同时也要结合疏花疏果,保持合理枝果比和叶果比。对于那些日灼发生严重的产区,要重疏树冠外围,尤其是树冠西南面的裸漏果实,多留半遮阴的果实,降低日灼发生。当然有部分果园会采用尼龙网的形式对苹果进行遮荫,虽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投资成本过大,且影响果园操作和植株光合作用,逐渐在苹果栽培过程中不被采用。

配置适宜品种,调整栽培方式 前面也提到,果实日灼病的发生与品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生产上就应该结合该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进行适地栽培。对于那些容易发生日灼灾害的地区,要注意选用抗日灼的品种,比如晚熟的苹果品种,同时也应该注意改变自家果园的栽培模式,比如改变栽植行向,使相邻果树树冠西南面果实在下午温度最高时刻能够提供遮荫环境,以此降低日灼的发生概率。

作者: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