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泥鳅的人工繁育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1 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

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

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 选择健壮的亲鳅

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生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发情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生殖器突出。

3 繁育池的准备

繁育池可以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

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

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着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3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30℃。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着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着力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 鳅苗的孵化和饲养

水温在18℃-25℃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在5毫米左右,由黄色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3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

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月-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饵料。

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在自然界的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

孵化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

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差不超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