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逐步转型,眉山市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招引科技型企业,不断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在农业生产、销售、服务中应用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生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化转变
一是推进智慧大棚。东坡区智慧农业大棚是西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最先进智慧农业“超级大棚”,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拟建成8栋单体面积在105亩以上的智能温室大棚。目前,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完成投入1.5亿元,大棚面积112.8亩,现已栽种番茄、黄瓜、辣椒3大类6个品种11万株蔬菜。通过无土栽培技术、智能化系统管理,对作物生长全过程进行智能感知、分析、决策,实现精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可视化运营。大棚产量达到传统大棚种植5-6倍,用水量仅二十分之一,全年产量5000吨以上,产值8000万元以上。
二是探索水果管理。彭山区果怡公司300亩葡萄园和210亩柑橘园实施智能灌溉系统兼农业物联网,通过手机端或平台操作,结合采集田间生产数据,为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农业生产、灌溉、施肥等智能化,节本增效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全年降低劳动力60%,实现节本增效15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合作加盟园面积超过1000亩,可年产夏黑、峰后、意大利、金皇后、紫甜无核、美人指、巨玫瑰、阳光玫瑰、醉金香、秋黑、紫脆等各类精品葡萄上百万公斤,产值3000万元以上,其中“紫甜无核”、“紫脆”等品种多次荣获全国优质鲜食葡萄评比金奖。
三是试点渔业生产。眉山市东坡区特色水产种苗繁育优势突出,形成了黄颡鱼、斑点叉尾鮰、长吻鮠等8大优势水产品,其中黄颡鱼苗种繁育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斑点叉尾鮰、长吻鮠苗种繁育数量居全国第二位。该区伟继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津川江渔场、鑫祥和渔业有限公司、五星水产养殖场等水产养殖生产企业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化水产养殖1350亩,通过开发鱼儿乐心智慧水产养殖管理和操作系统软件,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场内实时监控、全自动投饵,大大提升了水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推行“互联网+”销售,实现农产品销售向互联网转型
一是加快光纤入户。全面实施“光网”工程,全市宽带网络和4G通村覆盖率达90%以上,宽带网络入户率达50%,建成益农信息社1074个。其中,丹棱县益农信息社建设由县长挂帅,财政补助资金提升建设标准,实现全县70个行政村益农信息社100%覆盖,而且全部按一类社标准建设,并统一设置展示柜、货物架,建设速度快、建设标准高、带动作用明显。
二是鼓励电商入园。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特色产业品牌村级销售体系,打造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4个,电子商务孵化园区和电子商务运营中心7个,建成眉山同城购、大雅电商、赶场小站、眉州果果等公共服务电商平台10多个,引导发展涉农电商企业近300家、网店4000余家、微店8000余家。
三是推动产品入网。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举办“中国西部农特产品微电商峰会”,开设苏宁易购特色馆、京东生鲜馆,开通阿里“特产微供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以仁寿枇杷、丹棱桔橙、彭山葡萄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提升15%以上。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10多亿元;仁寿县运用西南网贸港、赶场小站等电商服务平台,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推动全县大宗农产品网上销售,上半年网上销售农产品3.5亿元。
三、推行“互联网+服务”,实现农业服务向精细化转向
一是益农服务平台。利用现有信息网络在区县和乡镇搭建农业生产性服务综合平台,精准推送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法规等公益服务信息,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利用12316等益农信息社服务平台,适时发布各类涉农信息 2.2万余条,话费充值9万余人次,益农物资发放6余万人次,专家直接解决农民群众疑难问题9000多个。
二是土地流转平台。利用区县流转总公司、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和村级流转信息员,建立集信息发布、租赁合同网签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流转服务县乡村三级全覆盖。依托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接受流转公司、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委托开展产权交易,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承包地流转面积120万亩,流转率达46%。
三是种子管理平台。依托“全国种子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开展种子业务管理工作,受理生产经营许可及备案业务达3300余项,打通了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品种保护以及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种子市场监管等种业管理相关信息,通过种业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公开,实现品种可追溯、种子质量可追溯、市场主体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