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害虫(plant,insect pest of)
主要指为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和螨类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除直接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的严重损失外,还是传播植物病害的媒介。昆虫属节肢动物蚜虫门昆虫纲。其主要特征是:体躯分节,由一系列坚硬的体节组成,分头、胸、腹3个体段。螨类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其主要特征是:体躯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无触角,无翅,具分节的足4对,以肺叶或气管呼吸。为害植物的昆虫大多属于有翅亚纲的直翅目(口器咀嚼式)、等翅目(通称白蚁)、半翅目(通称蝽象)、同翅目、缨翅目(通称蓟马)、鞘翅目(通称甲虫)、鳞翅目(通称蛾或蝶)、双翅目和膜翅目(多数为通称的蜂类)9 类。为害植物的螨类,主要属于蜱螨目的叶螨科、走螨科、叶瘿螨科。贮粮害虫的螨类多属粉螨科。
繁殖和生长发育
植物害虫具有十分复杂多样的繁殖方式,其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变态和生活年史等也有不同的类型。 ①繁殖方式。植物害虫大多营有性生殖,两以危害马铃薯叶片为主的美国科罗拉多甲虫性交 配后受 精卵产出体外,然后发育成新个体。有少数种类的卵则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称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其中有的是偶发性的,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多种蚜虫),有的是经常性的(如一些粉虱、蚧类、蓟马、叶蜂、瘿蜂等)。进行孤雌生殖的害虫,繁殖率更高 。一个卵一般产生1个胚胎发育成个体;也有的一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 ,称多胚生殖 。少数种类为胎生。也有些害虫既可有性生殖 , 也可孤雌生殖 ;既可胎生,也可卵生,如蚜虫。②活动方式。绝大多数害虫的活动均有一定的昼夜节律。白昼活动的为日出性,夜间活动的为夜出性。无论日出或夜出,其主要活动的时刻还都受天气的影响而有一定的规律。行动方式有飞行、跳跃、爬行或幼虫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等。有些害虫的活动有一定的经过路线,如梨尺蠖雌蛾无翅,羽化出土后必须爬上树干与雄蛾交配产卵。③食性。植物害虫以植食性为主,被取食的植物称为寄主植物。根据寄主植物的范围,即对食料的专一性程度,植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仅寄生于1种植物;寡食性,仅取食1个科包括个别相近科的植物 ; 多食性 ,能取食不同科的植物。寡食性或多食性害虫在其可取食的植物范围内,也常表现有偏嗜性。寄主专一性还表现在对正常取食的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有一定的选择,这可为作物品种抗虫性的研究提供部分依据。④产卵。植物害虫对产卵植物和产卵部位通常有选择性。产卵方式有散产、排列成卵块、作成卵囊将卵包藏其中以及产卵于植物组织内等。不同虫种间卵与卵块的形状、色泽和构造也有区别,是识别虫种的依据之一。
为害方式
植物害虫的为害方式与它们不同种类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活习性等都有密切关系。由于直接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它们取食植物体而造成的,为害的方式一般可根据害虫的食性以及相应的口器类型而分为咬食、刺吸、蛀入、潜叶为害和为害植物地下部分。除取食外,其他的为害方式还包括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而造成虫伤;吐丝或排泄体内物质污染农产品;分泌大量蜜露于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并招致霉菌寄生;传播植物病害等。
植物受害的症状常因为害方式而异;但同一为害方式也能造成不同的受害症状。主要可分为叶片受害症状、茎部受害症状和繁殖器官受害症状 3 类,其中某些典型症状常可作为辨认害虫种类的依据。
防治
植物害虫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生、为害情况受气候因素、土壤因素、食料和其他生 物因素的影响 。 虫害防治主要可有以下一些途径:①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这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性措施,其内容包括消灭或减少虫源,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之前等。②增加天敌生物的种类与数量。③控制作物易受虫害的生育期,使与害虫盛发期错开。具体措施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预测预报,因地因时制宜地协调采用必要的不同措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地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