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国林蛙蛙圈的选址与设施的修建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1 养蛙圈位置的选择

圈养林蛙,养蛙圈可设在依山的林地或植被良好,植物种类丰富的平地上。养蛙场地内必须有充足的水源,而且水质良好,保证林蛙繁殖期和蝌蚪变态期的生活用水。养殖场地的土质良好,保水保肥,通气性好。土质肥沃有利于养蛙场内植物生长,也有利于多种天然昆虫的繁殖。为林蛙提供天然饵料。

实践表明,只要可以因地制宜,营造出适宜林蛙生长的生态环境,就可以进行中国林蛙的饲养。

2 设施的修建

2.1 蛙圈的种类

圈养中国林蛙的主要设施有:繁殖圈、蝌蚪池、养蛙池,冬眠池和饲料生产设施。

繁殖圈是专供林蛙抱对产卵和孵化。有条件的地区,繁殖圈可靠山靠水而建。

蝌蚪池,是专门用于饲养蝌蚪的。蝌蚪经过一段时期变态成幼蛙便立即上岸,开始水陆两栖生活;蝌蚪池是林蛙养殖的过渡设施,有条件的可以兴建这样的塑料大棚。为了防止水的渗漏池底可以铺垫塑料薄膜。好处是可以适应外界温度异常的变化。蝌蚪变态前要转移到养蛙池。

养蛙池是饲养幼蛙、成蛙的场所。

越冬池是供林蛙冬眠之用。为了规模化饲养林蛙安全越冬,要专门修建室内或棚内的越冬池,也有室外的越冬池。北方地区的越冬池要保持2m的深度,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的越冬池,要有舒缓流动的活水,以保证水的洁净和一定的含氧量。流水的噪音不能过大,以免影响林蛙的冬眠质量。

一般来讲,繁殖池与养蛙池、蝌蚪池可以建在一起。饲养时可分阶段交叉使用。只是在使用上一定要区分开,不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圈舍内,蝌蚪、幼蛙和成蛙混在一起饲养,其原因前面已经介绍过,就是防止自相残杀。

使用时,只有在种蛙配对产卵时,养育蝌蚪的蛙池内才放入清水,但在养育幼蛙和成蛙时,它们已经适应陆地生活,即使下过雨后也要及时把积水排放出去,以免滋生细菌。

上面介绍了蛙圈的设施种类及用途。下面说说蛙圈的修建。

2.2 蛙圈的修建

蛙圈的建设中,以三防一引为重点,就是防逃、防晒、防天敌、引昆虫。下面说说养蛙圈的布局与修建特点。

(1)养蛙圈的布局

养蛙圈的设计布局是这样的,养蛙圈的中央是繁殖池、蝌蚪池、养蛙池。池的两侧是生态沟,生态沟是幼蛙上岸后的栖息场所。紧邻生态沟的是积食槽,他的功能是将剩余的饵料积攒起来:一是避免污染环境,二是可以生出一些小虫来。供蛙食用。积食槽的旁边,也就是防逃墙的墙根下边是投料槽,是供饲养人员日常投料的地点。对应投料槽的墙面上,安装悬挂黑光灯用以吸引昆虫,增加林蛙饵料的多样性。为了增加引虫的效果,可以在灯下堆放一些鸡粪或者牛粪。为避免被雨水冲刷,雨季可以将鸡粪或牛粪装在编织袋中。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养蛙圈的修建。

(2)养蛙圈的修建

一般蛙圈面积50-100m2为一个单元,在一个蛙圈的中央修1个繁殖池,蝌蚪池,养蛙池,长不短于10m、宽3m、深0.4-0.5m。

在蛙池的两端,还要安装这样的进水和排水装置,这样既可为蛙池换水,又可为雨季蛙池排涝。养蛙池的两侧,要修成舒缓的坡度,一般为15-30度左右,这样如果作为孵化池的话,当蝌蚪变态成幼蛙后,便于幼蛙及时上岸并随时往返于水中。

在养蛙池的两侧要搭建遮荫棚,供林蛙避雨和乘凉。方法是,在养蛙池的池边插入木板做桩,上面搭上竹竿并相互间用铁丝拧紧,在搭好的支架上面铺上稻草帘。这样既可为蝌蚪或者幼蛙遮阳,又可避免雨大时砸死或砸伤蝌蚪或者幼蛙。我们知道大雨如果密集地砸在水中的各种昆虫身上,不是致命就是人仰马翻,对于一个小蝌蚪或幼蛙来说也难逃厄运。

蛙池修好后,在养蛙池的两侧坡下,各修建一个生态沟,生态沟的作用:一是营造一种适宜幼蛙山岸的生活环境。在生态沟里,可种植被、各类果树、蔬菜。高矮错落有致,遮荫形成梯次,既可遮挡阳光又可拢住湿气,还可挡雨护蛙,从而有效形成荫蔽的环境。树上有果,地上有菜,菜下有蛙,蛙又可吃虫,蛙的排泄物又可肥地,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可以增加产出,降低饲养成本。

二是生态沟可以起到及时排涝的作用。当养蛙圈的水过多时,可自动及时排掉一部分水到生态沟,从而避免雨水的溢出冲走蝌蚪。

生态沟自身同样要设有进排水设施,有条件的可以铺设喷灌设施,要经常保持生态沟的湿润,这样利于蔬菜、杂草等植物的生长,使生态沟成为幼蛙上岸后适宜的栖息地。

在蛙池修好的一段时间,池边会长池一些杂草,不仅不要拔掉,而且还要促其生长。为林蛙尽量营造野生的环境。这样既可调节水温,增加湿气,为林蛙遮荫,又可在杂草丛中滋生出一些小虫,为林蛙带来天然饵料。

上面我们说到,生态沟的旁边是积食槽,积食槽的作用是收集林蛙吃剩的饵料和污水,这样既可以避免污染环境,又可以滋生出一些昆虫和蚯蚓等饵料供林蛙食用。

积食沟的建造是这样,长度依蛙池的长度而定,宽约40cm,深约10cm左右。沟底放上砖头,上面搭上木板,之后铺上草帘即可。注意一定要铺严不可留有缝隙,避免幼蛙钻入,出不来的话就会被闷死。

应该注意的是,野鸟对林蛙特别是幼蛙和蝌蚪的危害不可小视。蛙圈里只有树木和杂草和蔬菜是不行的,蛙圈的地面设施建好之后,蛙圈的上方空间还要支上防晒网,蛙圈的四周支上防鸟网。这样可防晒和防野鸟偷袭幼蛙。

要搭建遮阳网可利于全面遮荫,真正形成上面有网,中间有树,地上有菜有草的三层立体遮阳体系,可与防鸟网的搭建同步进行,其高度以方便管理人员进出为准。要注意这样的粘网是不可取的,应用这样的防护网最好。野鸟钻不进来,又不受到伤害。一般100m2左右的蛙池,可养幼蛙5000只,成蛙2000只左右。

下面介绍防逃墙的修建特点。

(3)修建防逃墙

林蛙的攀岩能力极强,尤其他的四只脚掌就是四个吸盘,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极易逃跑。

防逃墙首先要把饲养林蛙的场地围起来,外部既要防止鼠、蛇对林蛙的侵害,内部又要防止林蛙外逃。近几年来,规模的养蛙场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防逃墙的特点。

防逃墙一般呈T型。其高度为70cm左右,墙顶部用倒U型合金铝板或马口铁罩住,两护板要与墙两侧要保持大约10cm的距离。折角要保持90度,这样圈墙里边的林蛙跑不出,墙外边的鼠、蛇等敌害进不来。同时,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费用,还方便管理人员的日常进出蛙圈作业。

在修建防逃墙时还应注意拐角处,不可以留下直角、死角。

林蛙有32个习性,其中一个习性就是容易发生聚群现象,它胡推,胡推以后林蛙会大量的被压死。

要改直角、死角为钝角,要将墙的拐角处用砖堵严水泥抹平,同样要探出廊檐。这样就可以避免林蛙大量聚集、叠压窒息缺氧而死。

(4)越冬蛙圈的建设特点

林蛙越冬是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可在温室大棚的基础上修建越冬池。池宽2-3m,长5-6m、池深1m,水深0.5m左右。水池用砖砌成,设进出水口,池底码砖10-20公分高,上面搭板,留出的一定缝隙,便于林蛙分散隐蔽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