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了解粳米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粳米,是粳稻的种仁,又称大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百吃不厌,是天下第一补人之物。

营养

粳米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主食,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约占79%,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粳米中的蛋白质虽然只占7%,但因吃量很大,所以仍然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粳米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也比较全面,还含有脂肪、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营养分析:

  1. 粳米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疗效很好;

  2. 粳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高血压的机会;

  3. 粳米能预防糖尿病、脚气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

  4. 粳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较多,多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

  5. 粳米可防过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养的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米饭,是补充营养的主食;米汤,又是治疗虚证的食疗佳品。食养食疗专著《随息居饮食谱》就十分推崇米汤的补养功效,认为浓稠的米汤,可以代替人参汤,用以治疗虚证。米粥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便于吸收,所以医药学家常 以米粥作为配合药疗的调养珍品,《随息居饮食谱》就强调说:“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经常食用米粥,是最简便的食养之法,许多文人墨客也深受其益,有的写文章谈体会,有的吟诗作赋,大加赞誉。

粳米 相关性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一切体虚之人、高热之人、久病初愈、妇女产后、老年人、婴幼儿消化力减弱者;

  2. 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食疗作用:

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止烦渴,止泄,壮筋骨,通血脉,益精强志,好颜色之功;

主治泻痢、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

食物相克:

唐•孟诜:“粳米不可同马肉食,发瘤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制作指导:

  1. 粳米做成粥更易于消化吸收,但制作米粥时千万不要放碱,因为米是人体维生素B1的重要来源,碱能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会导致B1缺乏,出现“脚气病”;

  2. 制作米饭时一定要“蒸”,不要“捞”,因为捞饭会损失掉大量维生素;

  3. 平时不宜多食精制后的细粮。

食疗价值

禾本科草本植物稻(粳稻)的种子。又称大米、硬米。是稻米中谷粒较短圆、粘性较强、胀性小的品种。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有早、中、晚三收。即在六七、八九或十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碾去皮壳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益脾胃,除烦渴。

[参考]所含成分与糯米相似,但含磷较多,钙较少。

[用途]用于呕吐、泻痢或温热病所致的脾胃阴伤、胃气不足,口干渴等。

[用法]煎汤或煮粥服。

[附方]

1,粳米粥:粳米30~60g。加水适量,煮成稀粥,早晨食。

《本草纲目》引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消化力薄弱的人最相宜。

2,粳米竹沥饮:粳米100g,炒香,加水适量研磨成浆,每次用一半,兑入竹沥2匙服用。

源于《圣济总录》。本方取粳米益脾胃,竹沥清热、除烦渴。用于胃热口渴、烦闷。

此外,粳米在《伤寒论》等书的古方中亦多加入,用意各不相同: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用本品益脾胃而补虚;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用本品滋养胃液;治阳明经热盛的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用本品益胃、保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