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他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他们为乡亲们的幸福和村子的脱贫致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驻村第一书记。

派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7年1月份以来,商丘市共派出1866名驻村第一书记和3635名驻村工作队员,实现了全市920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为此,商丘市以驻村工作为依托,将驻村工作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抓党建强基础、理路子促发展、办实事惠民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活力。

安心实干为乡村勾画振兴蓝图

走进睢县周堂镇乔寨村,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乡村小道干净整洁,街边建筑优雅复古,曾经的破旧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现在环境好了,原来俺村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农村,路孬人穷。谁也想不到俺们不仅脱了贫,还搞起了旅游,搞起了大棚种植,多亏了咱的齐书记”“就是,齐书记给咱办实事,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我看咱们这就是振兴”……村民们议论着村里的变化,不断地夸赞着他们的“齐书记”。

村民口中的齐书记就是睢县审计局驻周堂镇乔寨村第一书记齐素静。她驻村之后,把乔寨当成了自己家,埋头苦干为群众办实事。改善落后涣散的村委班子;为村里修路、修桥,改造农村电网,通自来水;帮助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如今,该村不仅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委班子,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等也一应俱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像她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实打实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他们积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抓支部带支书”的作用,着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进入新时期,更需要驻村“第一书记”在促发展中抓支部带支书,引导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当好乡村振兴的“推动者”,为乡村振兴勾画美丽蓝图。为此,商丘市在选派第一书记时坚持“三优先、三不选”的原则,即政治素质过硬的优先选、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先选、立志在小乡村干大事业的优先选;政治考察不合格的不选、工作能力不强的不选、想混日子捞好处的不选。通过政治考察、组织任命等程序,将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精兵强将选拔到驻村岗位上来。同时,实行驻村干部由市委、县委组织部及派驻单位和乡镇党委多重管理,成立机关干部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管理办法和职责,严格落实驻村考勤登记和请假制度,工作日志月审阅和日签到制度,确保真蹲实驻。通过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定期对驻村干部到岗到位情况及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形成驻村工作督导常态化。

“第一书记”要进村、入组、到户,全面、深入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要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为让驻村干部安心实干,商丘市将驻村经费由每年2万元增加至3万元,并按照有关规定对驻村干部的差旅费用进行实报实销;为驻村干部办理人身意外险、组织开展健康体检;配备“保健药箱”,使突发病症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等,市每年为每个市派驻村工作队提供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在多种合力作用下,确保驻村干部能够甩开膀子踏实干、加油干、专心干。目前,全市驻村干部累计协调资金8.73亿元,引进致富项目1327个,培育支柱产业560个。

提升技能帮群众拓宽致富道路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我们只有让乡村有了产业,群众才能有长久稳定的收入。还要结合实际,创造适合当地群众的致富路子。”商丘市民宗局驻宁陵县乔楼乡白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孝普说。

为让群众找到致富门路,王孝普根据所驻村实际情况,利用当地养殖优势,发展肉羊养殖。对原有的养殖场进行规范化建设,带动全村养殖户50余户发展肉羊养殖,其中贫困户16户,全村商品羊年出栏量达5000余只,净利润60余万元。同时,以当地辘轳湾桃园景区为依托,举办桃花节活动,实现从卖桃果到卖风景、卖品牌的转型升级,每年给村民增加效益达300多万元……

这是第一书记为所驻村选准增收项目、走产业振兴路子的一个缩影,更是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实践实干实效导向,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以扎实的工作成效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的具体体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商丘市把振兴集体经济、改善乡村面貌、发展优势支柱产业作为驻村工作重点方向,加大对驻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驻村干部发展农村产业的能力,先后组织驻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农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并立足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引进、培育一批符合村情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收益快的产业项目。如今,商丘市形成了“N+1”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市乡村建立了806个产业扶贫车间、116座乡级产业园、737座村级光伏发电站,920个贫困村全部消除了集体经济空白,走出了一条以落实责任为关键、以党建引领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