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酉阳:“新三样”代替“老三样” 带动群众增收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重庆酉阳小河镇茶园村10组,村民陈德明在自家的青花椒基地里察看挂果情况。在他的身后,一大片已经被花椒粒压弯了枝头的青花椒树随风摇曳,空气中充满了淡淡的香气……

“青花椒是我们发展的产业之一,总共有1500余亩。”该村党支部书记冉启强带着笔者走在田坎上,一边看一边介绍,“我们还发展了400亩黄蜀葵、1400亩紫苏,对老百姓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

青花椒产业“施工图”明确

茶园村山大多沟壑,从前的地里头种的都是苞谷、洋芋、红薯“老三样”,经济效益低,村民脱贫致富遥遥无期。

小河镇党委政府和茶园村支两委一直希望通过调整农作物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来改变当地的发展困境,但苦于不知道种什么。

其实,茶园村地理环境独特,立体气候非常明显。2012年,农业专家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进行调研,得出了适宜种植青花椒的结论。

随后,镇上、村上牵头对全村可耕作利用的土地进行记录,形成了一份清晰明确的青花椒产业发展“施工图”。

贫困户陈德明家就抓住这个机遇,一举种下60亩青花椒,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目前,茶园村的青花椒一共有1500余亩,涉及180余户农户。

为了帮助农户更好地发展青花椒产业,小河镇还邀请农业种植技术专家到村里办讲座,讲解青花椒种植技术。不定期的,农业专家还深入现场指导,确保村民们种植的青花椒能成活、能盛产。

“现在,一株花椒树能采收20斤左右鲜椒,收购价每斤最低6元。光是种青花椒,我一年就能收入七八万块钱。”陈德明乐呵呵地说。

紫苏产业收益有保障

在茶园村11组公路边的地里,一片绿油油的作物长势旺盛,十分醒目。

“这是紫苏,每亩预计能收200多斤,比种玉米多收入200元。”说到村里新发展的紫苏产业,冉启强满脸笑容。

2017年,酉阳县两河中药材种植股份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紫苏产业,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指导,到了收获期再按照合同价统一收购。

“收益有了保障,大家都愿意尝试种植。”冉启强说,目前,该村一共种下了1400亩紫苏,在家务农的村民基本都参与进来了。

紫苏叶一般在院里晾晒就能达到收购标准,但对天气依赖较大,遇到阴雨天就必须使用烘干设备加工,以保证叶子的品质。因此,村里打算投资购买一些烘干设备,提高紫苏的加工效率和质量,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黄蜀葵产业带来更多务工机会

在茶园村的黄蜀葵基地里,村民陈竹清带领工人们忙着施肥、下苗。这里原本是一大片撂荒地,刚开垦不久,地里种的黄蜀葵已经发出新芽,在阳光的照耀下透出勃勃生机。

2018年4月,村民许学锋、陈孝波、陈建权3人成立了惠发农业合作社,发展了400亩黄蜀葵。

黄蜀葵以根、叶、花和种子入药,是一种多功效的中药材。之前,茶园村支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多次到秀山考察黄蜀葵产业发展情况。

“黄蜀葵产业一年就可以见到效益。而且,种植黄蜀葵需要的劳动力多,能够增加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就业机会。”冉启强说。

“我们年龄大了,现在出去也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做。在基地打工,一天有80块钱的收入,劳动强度也不大。”在基地除草的村民冉竹平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

“现在,青花椒、紫苏、黄蜀葵这‘新三样’已经代替了传统的苞谷、洋芋、红薯‘老三样’。”冉启强表示,茶园村正逐步转变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尝试走现代农业发展新路。下一步,茶园村将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群众收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