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转载】阻断疾病传播 公筷公勺应“上位”成餐桌标配

智慧女性
原创
围绕农村女性关注的内容,不断完善内容建设,提高传播力度
收藏

3月以来,山东、北京、江苏、河北、湖南等地相继出台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地方规范或倡议。夹菜用公筷,拒绝“口水菜”,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同吃一盆菜可能吃出多种疾病

1月底,南京一家庭一次聚餐,导致7人先后确诊患上新冠肺炎。哈尔滨一家庭9人聚餐,9人均为确诊病例。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沃伦和马歇尔首次在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它可以长期定植在胃黏膜表面。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引起胃部一系列病变,例如胃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成人和儿童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不只堵住感染还有其他健康好处

分餐制为人类抵御细菌、病毒构筑健康防线的同时,也会间接带来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合餐可能不太好控制进食的量,每餐吃得多,能量摄入过多,易引起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戴月说。

健康意识影响公筷“流行”

吕书红、田本淳、杨廷中曾于2008年发表的《非典期间与非典后期居民相关健康行为比较》一文指出,非典期间,在外出就餐的人群中, 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为12.1%和24.8%, 2006年则分别下降至11.2%和22.7%。

“其实分餐制推广了很长时间,但不少人认为,居家分餐会增加隔阂感。而一些餐饮企业认为实行分餐制增加了人力成本,也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餐具成本提高,所以推广一直存在困难。”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于学荣说,目前,江苏39.1万户餐饮服务单位,推行分餐制的不到10%。

不过,这次新冠疫情让人们开始反思很多日常习惯,用餐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而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更是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总结一些地方推广分餐制的经验,将好的做法形成制度,进行推广。

专家们认为,长久以来的饮食传统也许可以从餐饮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尝试突破。近日,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制定了《“位上菜”制作规范》,目前正在征求意见。“所谓‘位上菜’,就是按位上菜、一人一份。消费者可一次尝试更多品种的菜,餐饮企业也可以精准把握食量、避免浪费,更重要的是卫生,有益身体健康。标准对‘位上菜’的温度、原料、重量进行标准化规定,便于操作、避免交叉感染,规避食品安全隐患。”于学荣说。

3月9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联合向全省旅游饭店、住宿和餐饮行业发出倡议,在全省旅游饭店(餐饮)行业推广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

“对不同的企业、场景可以尝试不同的分餐制,例如大型、高档次的餐饮企业,可以推行‘位上菜’;中小型餐饮企业,可以尝试多用公筷公勺;居家用餐,家庭成员可以使用固定碗筷,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爱护他人。”戴月说。

中国分餐历史远超会食历史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历史典籍中,有关分餐制的记载俯拾即是。《史记·项羽本记》中描写的“鸿门宴”,表明当时实行的就是分餐制。在宴会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5人便是一人一案。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受少数民族影响更甚。到了武周中期后,国家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此时分餐与会食并存,会食成为主流。不过,在这段时期,用餐方式仍有过渡期多元化特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