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多地倡议就餐使用公筷公勺 专家认为餐桌文明是减少病毒传播关键之举

智慧女性
原创
围绕农村女性关注的内容,不断完善内容建设,提高传播力度
收藏

疫情之下,因亲友聚餐导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让餐桌上的卫生进入了疫情防控的视野。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利于减少病毒传播

2月24日,广州市文明办、广州日报社、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发出倡议,倡议市民消费者居家或外出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倡议各餐饮企业主动提供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引导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

3月9日,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防止食源性疾病传播,进一步保护消费者健康,号召全市餐饮行业推行公筷公勺行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倡议书》指出,餐饮服务要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企业可定制带有“公”字标识的公筷公勺;严格做好公筷公勺清洗、消毒,设置公筷公勺专用存放区;根据餐桌规格、用餐人数、菜品类型等,摆放相应的公筷公勺。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联合下发《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旅游住宿业防控工作指导指导手册》,要求推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一般筵席(包括婚宴、旅游团餐、零点等),实行一菜一公勺或公筷和一人一盘的用餐方式;会议用餐,更多实行自助餐和公勺、公筷双筷的用餐方式等。

北京大学卫生法学教研室主任王岳说,合餐制筷来箸往很容易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渠道。在“合餐制”中,人们如果和他人共用自己的碗筷,没有使用公筷公勺,就很容易导致唾液中微生物的传播。

宣传教育尚未到位 分餐倡议收效甚微

杨健认为,公筷公勺的使用推进成效不显著,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和媒体宣传不到位,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进行长期深入地宣传教育;商家设置公筷公勺会增加成本、增加工作量,因此没有动力;传统就餐习惯使得普通公众觉得使用公筷公勺显得不热情,也更麻烦。

杨健说:“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培养。此次新冠肺炎暴发之前,人们不习惯戴口罩,随地吐痰的现象也比比皆是。疫情的暴发,使大家认识到防范措施的必要性,人们能自觉做到尽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不随地吐痰、交谈保持一定距离。因此,正确的理念需要宣传,正确的习惯需要培养。在经历过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后,人们的健康素养已经有所提高,政府和媒体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卫生习惯,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健康。”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普通公众也通过戴口罩、不吐痰、咳嗽挡口等良好卫生行为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不良习惯是可以消除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可以培养的。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尤为重要。”杨健说。

使用公筷公勺,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共餐导致的疾病感染。但有人认为即使使用公筷公勺,还是有手接触传播风险。对此,专家给出了建议。

任国友说:“提倡公筷公勺,我们要持续推广分餐就餐文化。除此之外,我认为居民还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指导手册,注意口罩佩戴,家庭和工作场所消毒;复工复产出行时,要注意排队有序上下车,杜绝拥挤;社区要继续加强居民传染病知识科普宣传,持续提升社区安全健康文化;倡导居家生活文明行为,持续提升公众文明素养。”

“社会上肯定会有各种担心和忧虑,但我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改变公众对于疫情的认知。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定会大大改变我们之前的一些不良行为,养成有序排队、公筷分餐等良好习惯,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任国友说。(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尹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