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武晓娟 | 责任编辑:张蔚蓝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乡村振兴,未来可期。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将为“希望的田野”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目前,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等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比如,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通过实施“数字农田”等工程,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增加36公斤、71公斤,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6%。今年5月初,黑龙江农垦红卫农场上演了一场全程无人作业实验,无人驾驶平地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喷雾机接连登场,展示了农业生产的新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创新驱动,离不开拥抱信息化浪潮,必须把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让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使信息化在农村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卫星、航空、地面无线传感器等“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加快建设农业农村数字资源体系。同时,要立足乡村产业和资源实际,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等全面深度融合应用,从而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发展农村电商 铺设富民强村之路
在国家级贫困县新疆巴楚,当地甜瓜通过电商平台走出新疆销往全国,3年间,瓜农们的亩均收入从400元提升到了3600元;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淘宝村”,每逢“双11”到来之际,都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火热景象。这些是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不能忽视的是,农村电商在结出硕果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短板,比如物流体系不畅通、产品尚未规模化标准化、品牌支撑能力欠缺、电商人才匮乏等难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就需要通过完善人才培训、引导规模化经营、对接精准扶贫等举措,进一步发挥电商在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人,占比26.3%;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人,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非网民中,因不懂电脑和网络技能、不会拼音打字等限制而上不了网的占比分别为44.6%、36.8%,因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占比为15.3%。
建设数字乡村,最终要让农民受益。弥合数字鸿沟,除了加快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硬件设施外,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升农村地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互联网综合应用能力,让网络真正能为当地人所用,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