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转载)首位获得联合国“拉奥博士奖”的女农民牛玉琴 治沙35载,荒漠变绿洲的坚守

智慧女性
原创
围绕农村女性关注的内容,不断完善内容建设,提高传播力度
收藏

人物简介

牛玉琴,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1984年开始以家庭承包形式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沙区种草种树,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被誉为治沙女杰,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3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拉奥博士奖”,是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农民。

“如今,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越来越重视,大家对于‘绿起来’和‘富起来’也越来越有信心。我的梦想是,将治沙精神和治沙事业一代代传下去,让国家越来越美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未来的打算,70岁的牛玉琴依旧斗志昂扬。

为防治荒漠化,中国人民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牛玉琴是其中耀眼的一位。

全国“三八”绿化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世界优秀林农奖……牛玉琴身上有诸多荣誉。30多年来,她带领家人与工人植树2800万棵、造林11万亩,使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人造绿洲。

走进沙漠治沙造林

1993年10月15日,在泰国曼谷的泰王宫,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从泰国诗琳通公主手中接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拉奥博士奖”。该奖是授予在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的,当年全世界只有三人获此殊荣,在中国毛乌素沙漠南缘为治沙竭尽全力、创造了治沙奇迹的牛玉琴便是其中之一。她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农民。

牛玉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大半生都在种树治沙。沙漠能够治理,沙漠可以征服,是她一直抱定的信念;而让沙漠披上绿荫,把荒山变成绿洲,是她持续大半生的行动。

“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这里流传的老民谣记录着当年百姓和茫茫大漠共存的艰苦岁月。1966年,17岁的牛玉琴嫁到这里,坐在丈夫张加旺拉的板车上,穿过漫天黄沙。那时的她,一心只想着好好过日子。

但日子却不好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沙漠化形势严峻,榆林的林木覆盖率只有0.9%。沙进,人只能退。唯有种树固沙,才能扼制大自然狂肆的怒吼。

1979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区域。这一年,“包产到户”政策在全国各地陆续落实,一下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1984年冬天,牛玉琴夫妇听说了榆林靖边县委、县政府号召群众承包治沙的消息,两人当即决定,包下万亩荒滩种树。“我们签了承包一万亩地治沙的合同。又愁又笑,愁的是没资金、没劳力、没技术,高兴的是把沙治住,利国利民也利自己,好事嘛。”牛玉琴说。

从此,牛玉琴夫妇走进沙漠,开始了治沙造林的壮举。

不毛之地变成人造绿洲

“很多人笑话我,说我是‘疯婆’。老头子说,努力让这片沙漠长上一片绿树,树出来就是证明。为了种树,我们把所有家当都卖了。”回忆起治沙往事,牛玉琴感慨万千。

牛玉琴和丈夫每天起早摸黑,往返超过15公里到承包的荒沙地植树种草。不幸的是,治沙造林才起步,她的丈夫就得了骨癌,但她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她背着因癌症截去一条腿的丈夫,冬天一身汗,夏天一身泥,天天在沙窝里奋战。

1988年,就在万亩沙地全部栽上树苗时,丈夫去世了。牛玉琴擦干眼泪,继续与黄沙搏斗。

从1988年到1992年,牛玉琴豁出命来造林。1989年以来,每年以2000多亩的造林面积攀升。截至1991年,控制流沙面积4.28万亩。累计造林3万多亩,其中杨树5000亩,榆树800亩,柳树350亩,沙柳5600亩,柠条700亩,沙芥3000亩,紫穗槐1800亩,沙蒿4200亩,桑树40亩,累计搭设障蔽500多万丈,使4.28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林草覆盖度达70%以上。生态效益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也初见成效。

3万多亩荒沙就这样披上了绿装。为了进一步扩大治理规模,增添发展后劲,牛玉琴办起了林场,她将这个林场命名为“加玉林场”——取她和张加旺名字的第一个字“加”和“玉”。

走过30多年治沙路,牛玉琴带领家人与工人植树2800万棵、造林11万亩,使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人造绿洲。

“绿起来”也要“富起来”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重点启动治沙工程,科研人员基本搞清了沙漠化成因及类型,防风治沙由此进入快车道。对于治沙大户牛玉琴,相关部门专门配备了研究员,这位帮手正是她的三儿子、从省林校毕业的张立强。

在儿子的帮助下,牛玉琴将治理面积由1万亩扩展到11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长到70%以上。此外,她还种植了樟子松等经济林木,实现了从“买树苗栽树”到“卖树苗挣钱”的转变。

现在不仅是儿子张立强,连孙子张继功聊起“种树”来也滔滔不绝。张继功在大学攻读的也是林业专业,他的名字是爷爷张加旺取的,和其他三个堂兄弟名字的第三个字连起来是“林业成功”。

“把日子过好了”的牛玉琴并不只想着自己的小家。

20世纪90年代初,林子逐步有了经济效益,牛玉琴筹资3万元建起了“旺琴”小学(普九后撤并),解决了周边60多名孩子的上学问题,并先后争取和筹集资金1100万元,为村子通了电,铺了12公里柏油路,为本村380户村民安装了电话和电视,为2个村民小组安装了自来水,为24户贫困村民进行了移民安置,为镇上中学盖了两栋教学楼……

牛玉琴说,让沙漠绿起来还不够,要让林子给老百姓带来经济收入,还要让村民富起来。为此,在锁住沙漠的同时,她想办法引进新树种,开始种植经济林木。

1998年,牛玉琴创办了“绿源治沙有限公司”,走上了“林、农、牧”——“种植、养殖、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路子,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和设施农业,实现了“投入、产出、再生产”资金平衡和“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2008年春天,她又平整了300亩灌木林地建立起育苗基地,实现从“买树苗栽树”到“卖树苗挣钱”的转变,也实现了从治理生态环境向建设生态文明的转变。

如今,牛玉琴的治沙造林基地已是靖边县规划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在规划方案中,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将种植温棚瓜果蔬菜,圈养家禽,办餐饮业,做沙雕,让游客参观游览、避暑休闲、采摘果蔬,从而实现“农、林、牧、游”立体发展,让沙地由“绿起来”变为“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