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转载】黄土地里这样生“金”

智慧女性
原创
围绕农村女性关注的内容,不断完善内容建设,提高传播力度
收藏

韩朝鑫摄

虞城变了!总能听到当地人这样感叹。

新一轮脱贫攻坚,虞城县咬定精准扶贫,发力高质量脱贫,产业牵动、能人带动、内力驱动合力攻坚,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经省级专项考核评估,虞城县实现脱贫摘帽!

闯新路:要干就干高效产业,贫困村有了脱贫致富底气

城郊乡郭土楼村村民杨红春清楚记得,2016年夏天,村里为此开了11次会。

打造生态旅游乡村,一个个长短结合的项目精准落地,村里人的顾虑渐渐打消了:“这个路子,中!”村民参股,合力打造生态庄园。

拔穷根关键靠产业。在虞城,不少村子像郭土楼这样,人均土地少,产业单一,如何找准脱贫产业?当地的做法是:因村制宜,要干就干高效产业。

“一家三五亩地,种啥来钱?”村民杜红旗深有感触,和不少人一样,他在家包过地,在外打过工,可一直没扑腾出好日子,“没有产业基础,单靠农民自己干哪行?”

扶持特色产业,政策不断加力。仅去年一年,全县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04亿元,在25个乡镇实施了65个产业发展项目。

选能人:“头雁”领航雁阵飞,带村民“换脑子、挣票子”

走进蔡庄村,整洁的村道、宽敞的文化广场,一片片玫瑰园枝繁叶茂。说起乡村脱贫,村里人纷纷夸赞:“咱这儿是花木兰的故乡,朱婧源就是现代的‘花木兰’。”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在史桥村,村干部史志乾牵头成立合作社,建起现代化鸭棚,132户贫困户,以每家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参与鸭产业。贫困户史志超算了笔账:把2亩地流转出去,每年地租收入2000元;入股分红,连分5年,每年1000—1500元。“有地租,有分红,有工资,三项加起来,一年挣3万多元,日子好着呢!”

选优配强党支部,党员冲在脱贫攻坚一线。大侯乡党委书记陈华杰深有感触,全乡36个村的党员和贫困户结成对子,手牵手精准帮,啃下脱贫硬骨头。在全县,选派县直单位副科级干部到601个村担任“名誉村主任”,1200名优秀干部充实驻村力量,党员干部与1.4万多名贫困人员建立长期帮扶关系。

强内力:好信用引来金融活水,“我要脱贫”干劲足

虞城以“综治信用家庭”为钥匙,通过信用评比,引入金融活水,让贫困户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信用家庭怎么评?虞城县政法委书记王光华介绍,先设标准——县里结合社会综合治理要求、群众迫切需求,制定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孝敬老、移风易俗等10项标准。再评先进——村民申请,村小组审定,乡镇复核公示,确保结果公平公正。

“信用”钥匙打开了贫困户心锁,越来越多的人争相申请综治信用家庭。“‘红牌牌’可顶事哩!”任楼村贫困户任胜利家被评定为综治信用家庭后,申请贷款9万元,办起木材加工厂,带动了8户农民脱贫。

“截至今年9月,全县通过综治信用家庭授信达1.2万户,累计贷款20亿元左右,占农信社贷款总额约20%,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了贫困家庭。”虞城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靳光先说。

高质量脱贫不是只看腰包鼓不鼓,也要看群众心气顺不顺,幸福感、获得感足不足。

“俺家的地多大,心里清楚,凭啥测量队说了算?”大侯乡张平楼村的王柱曾因地界争议,村里搞扶贫产业,干部找上门,王柱总是摇头,“先把地的问题说清楚了。”

大侯乡任楼村的村民任芳珍,刚刚为儿子办喜事,“现在可轻松多了!”她说,过去彩礼一出手,就得好几万,拉下饥荒,往后还得过穷日子。如今村里规定红白喜事只办十桌,每桌四盆菜,简单又省钱。

“不仅要鼓口袋,更要富脑袋,扶起农民的志和智,把内生动力凝聚成发展动能,一定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