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36年执著育种,情洒中原大地

智慧女性
原创
围绕农村女性关注的内容,不断完善内容建设,提高传播力度
收藏

记博士研究生导师、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玲

3月,正是春暖花开季节。不少人走出家门,踏春赏花。而在河南农业大学的试验田找到李玉玲时,她正认真地观察着土壤墒情,附近果园中盛开的桃花,对她无丝毫吸引。

在中原育种界,大家把李玉玲视为玉米育种“女一号”。从事育种36年来,她潜心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培育新品种多个,她培育的玉米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亿多亩,增产10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矢志不渝育良种

故事始于1982年。那时候的李玉玲,还在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读本科,就会经常到田间地头,跟着老师做育种。4年后,她完成硕士学业,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相关课程的教学及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工作。

玉米育种,难度很大。要想培育出一个良种,通常需经上万个组合、上千次试验,且都要在田间进行。省审玉米品种,从设计、选育、繁育到区域推广,需12年;国审品种,则需15年。许多育种者辛苦多年未见成效而改行,而李玉玲却坚定不移地一路走来。

春播、夏播玉米生长季节,是一年最热的时候。玉米植株高大,密不透风,宽大的叶片会把手、脖子,甚至脸上划得都是血口子;玉米开花时会散出大量花粉,花粉落到满是汗水、满是血口子的脖子、手、脸上,再有火辣辣的太阳烤着,那种滋味真是无法形容。一年两个授粉季节下来,人晒黑了,手脱皮了,她的体重也降了5公斤。

年复一年,烈日炎炎的盛夏,玉米授粉季节,在温度超过40℃的玉米地里,李玉玲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中暑,记不清自己多少次险些晕倒在田间。为了加快育种速度,她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进行加代繁种,冒着炎热在田里播种、杂交、观察、记录、选种,白天汗流浃背、夜里被蚊虫叮咬,有时连春节也孤身在外度过……

辛勤汗水换来累累硕果,36年间,李玉玲主持、参加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主持选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高产、高淀粉、优质高油、爆裂专用型优良玉米新品种4类6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和全国规划教材6部;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16项地厅级以上殊荣。

倾心奉献为科教

李玉玲先后负责16门课程的教学,每年都有400多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还负责指导8~20名本科生、2~3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任务艰巨而繁重,但她从无怨言。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位称职的好老师,兢兢业业教书,为人师不误人子弟”。

在学校,李玉玲是不折不扣的严师。她不断给学生“加压”,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期末成绩都严格按照课程学习要求和标准记录。“我总是这样想:即使学生一时不明白不理解,但以后工作了总会认识到的。”她说。

“每次我们上课或者是和李老师讨论问题,常常会被追问得满头大汗,甚至连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李玉玲的弟子,现在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工作的董永斌博士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仍然满是敬畏之情:“在和她讨论问题时,不能随便说‘有可能’‘大概’,所有观点都必须有根有据。”

把课堂设在田地里,是李玉玲教学的一大特色。她带着学生一起下田,安排学生进行试验规划、播种、观察记录和田间管理,手把手教他们挑选优良材料,进行自交和杂交授粉。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王启磊谈了一件难忘的事:2009年8月中旬,李老师带着他和另一个博士生,到许昌做试验。上午8时到许昌时,下起大雨,李老师到村里借来雨衣,二话不说就带着学生们进入玉米地。地里雨水哗啦啦地流,胶鞋上粘着厚厚一层泥,走路都困难,而她却像往常一样观察、记录。第三天,走出密密匝匝的玉米地时,李玉玲一下子瘫坐在泥泞的地头。看着雨水顺着老师的脸往下淌,王启磊的热泪禁不住涌了出来……

在三尺讲台上,她播种着希望,也播下了累累硕果。她培养的学生,一上岗就能独立工作,很多成了大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有的自己创办科技企业成为一方精英。

执著坚守作奉献

李玉玲常说:“作为育种科研工作者,要用成果回报大地。”她把心交给了育种事业,交给了亿万农民。

“大田生产条件复杂多变,新品种必须经得起生产实践检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她说。多年来,为攻克一个又一个玉米育种难题,她几乎每天都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为培育一个品种,她会跑20多个省市找育种材料,进行几百次实验、几千次组配、数万次观察……

2010年9月的一天,在禹州试验田,一场瓢泼大雨刚下过,地里泥泞不堪,她戴着草帽,穿着雨衣,蹬着一双大胶鞋,带研究生在青纱帐里忙碌。中午,几位村民做了烩面,蹚着水送到田间。看到农民来送饭,李玉玲感动得泪花在眼里直打转,她感觉自己的辛苦值了。

她培育的种子,成了农民喜爱的“金种子”。许昌县蒋李集乡农民王峰是使用李玉玲所育种子的农户之一,他告诉记者:“种上了李教授培育的种子,俺家玉米每年亩产都在700公斤以上。”2017年,许昌县小召乡尤里村村民尤伟民,春播种植了李玉玲培育的豫单916,2亩多地收获2265.3公斤。目前,李玉玲的种子,已经从河南推广到了安徽、河北、山东等10余省,让亿万农民增加了收入。

近年来,李玉玲教授培育的豫单916、豫单2670等品种,4次创造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900公斤以上纪录。其中,2010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园超高产攻关试验田,豫单916亩产达976公斤,创下我省夏玉米的又一高产纪录。豫单916以穗匀,穗大,不秃尖,穗位整齐,后期不早衰等特点,还解决了黄淮海主流玉米品种高产、稳产但品质稍差,后期易早衰的矛盾问题,因此受到群众青睐。

送科技下乡,李玉玲也总是奔波在第一线。2009年,我省启动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李玉玲作为省直专家,赶赴洛阳乡村,通过培训农技员、田间地头讲解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培训农民,教农民科学种田。她还通过办培训班和外出讲课,培训农民超过8万人次,受到群众好评。

为了粒粒金种子,李玉玲在科研道路上奉献出了青春,为之奋斗了36年。而我们相信,在新的育种路上,她必将在美丽的原野上走得更远。

作者: 吕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