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阴道脱垂症,在临床上又称“盆腔脏器脱垂”。盆腔器官主要包括子宫、阴道、膀胱、尿道及直肠。正常情况下,由于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的支持作用,使它们保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损伤,未能很好恢复,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其张力减低,支持组织松弛、功能薄弱时,盆腔器官就会发生移位,就称为盆腔脏器脱垂,是盆底障碍性疾病中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慢性盆腔疼痛和性功能障碍四大表现之一。盆腔脏器脱垂主要包括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最常见的症状是阴道口脱出块状物,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伴有或者不伴有腰部疼痛、下腹坠胀等多种不适症状,平卧时可减轻。 临床上,又以处女膜和阴道前、后壁等为参照点及指示点,将盆腔脏器脱垂分为Ⅰ、Ⅱ、Ⅲ和Ⅳ度。Ⅰ度最轻,脱出物在处女膜内;Ⅳ度最重,下生殖道完全或几乎完全外翻,此时这类疾病常不是单一发生,往往同时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严重者致膀胱和直肠的解剖关系改变,患者可有排尿、排便困难以及并发尿路感染,因子宫颈或阴道壁长期与内裤摩擦,可有子宫颈或阴道溃疡,溃疡感染后,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患者非常痛苦,此时盆底康复师也无回天乏术,就必须采取手术治疗了。 60岁以上的妇女中,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盆腔脏器脱垂者。 临床上盆腔脏器脱垂常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存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0%有盆腔脏器脱垂,所以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诱因:均与患者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分娩次数,体重指数,慢性呼吸道感染,便秘,女性荷尔蒙激素缺乏,腹部、盆腔、会阴手术等有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位历经妊娠及分娩损伤过程的妇女,盆腔内组织撕裂、受损伤的可能性非常大,国内外有数据统计,已婚妇女中,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45%以上。而针对盆腔脏器脱垂,有学者对中国妇女的研究发现:在子宫脱垂的年龄分段中大于60岁的妇女占到整个患病人群的76.7%;大于60岁的妇女中,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率接近25%,也就是说,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患有此病。所以也可以说盆腔脏器脱垂是绝经期妇女的常见病。而阴道分娩被普遍认为是导致盆腔脏器脱垂的高危因素,且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妊娠本身也是盆腔脏器脱垂的致病因素。 盆腔脏器脱垂完全可以预防 首先,接生人员应正确处理分娩过程,及时发现和仔细修补产道与骨盆底组织的裂伤;第二,分娩时,产妇一定要做到不过早和不过度用力下迸;第三,分娩后,产妇应充分休息,注意产褥期卫生,加强营养,避免过早重体力劳动;第四,产后42天复查时,一定要做一个盆底功能评估。因为,产后一年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和治疗的关键期。目前,盆底康复是治疗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另外,即使现在还没有发现盆腔脏器脱垂的症状但却患有慢性咳嗽及习惯性便秘的妇女,一定要积极治疗,防患于未然。 锻炼盆底肌肉功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晨醒下床前和晚上就寝平卧后,各做45~100次紧缩肛门和上提肛门活动,不仅可以预防压力性尿失禁发生,对轻症盆底脏器脱垂患者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来源:山西省健康协会网站编辑: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