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冬日美景惹人醉 带你走近雨凇、雾凇两大冰雪仙境

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原创
最热门的科学话题,我们为你解疑释惑。
收藏

冬季,人们经常能在天气预报中听到雨凇、雾凇这两个气象名词,但能确切说出它们的定义的人却屈指可数。其实,雨凇和雾凇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呈现的形态也有所区别。今天,人民网科普中国带领大家走近雨凇和雾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9年1月23日,新疆兵团:雾凇美景挂枝头。(郝胜忠/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雨凇是低于0℃过冷却雨滴,在地物上“安家落户”。通常大气温度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递增而递降,但产生雨凇的大气层结,是自下而上呈“冷——暖——更冷”的分布,即“过冷却雨层——暖层——冰晶层”,通常存在0℃或以上的逆温层是雨凇层结的重要特征。一般而言,雨凇,是来自于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5500米上空冰晶云层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米左右高于0℃的气层,使其“冰容”沦为“雨滴”。又当其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1500米以下时,再度进入了低于0℃的近地层,此刻一部分可能冻结成“冰粒”,大多数因来不及冻结,成为低于0℃过冷却雨滴,在低于0℃的地物上“安家落户”,冻结成为雨凇。

雾凇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美妙异常的自然景观,多积聚在树枝等物体上,俗称“树挂”,是一种冰雪美景。雾凇其实也是霜的一种,是由冰晶在温度低于冰点以下的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粒状结构沉积物。其形成过程是:当过冷水雾(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凇。雾凇可分为两种,晶状雾凇是过冷却雾滴在温度低于0℃的物体迎风面撞冻而形成的,呈半透明毛玻璃状,密度比较大,形成时风速较大;粒状雾凇是由于冰面与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差,使得过冷却雾滴蒸发,雾凇凝华增长而形成的,呈乳白色松脆粒状起伏,密度比较小,形成时风速不大。过冷却水比较充足一般形成晶状雾凇,过冷却水比较少一般形成粒状雾凇。

值得提到的是,一般出现雨凇就没有雾凇,有雾凇就很难出现雨凇,两者较难同时出现。因为雨凇需降雨量多,且气温达到零摄氏度以下才可以形成;雾凇是由于雾气大,形成时水分较少,还要温度极低才形成。

本文由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