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养猪也讲智能化 人工智能养猪的优势真不少

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原创
最热门的科学话题,我们为你解疑释惑。
收藏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8月21日,采取生态养殖模式的南通兴安牧业公司员工正在猪舍劳动。

(顾华夏/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据新华网报道,6月7日,阿里云在上海发布了“ET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据介绍,这一系统目前已应用于生猪养殖。人工智能完整记录一头生猪一生的运动轨迹,没跑完200公里的猪不许出栏,实时识别小猪进食情况、叫声,以便判断其健康程度……听起来“魔幻”的人工智能养猪,已经在我国部分养殖公司试用。那么,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实现智能养猪的?

首先从出生起,人工智能技术给每头猪都建立了自己的档案,完全智能的饲养方式减少了大规模养殖的人工和资金投入,当然这主要得益于智能技术和全天候的感知系统。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通过智能技术和全天候的感知系统,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轨迹、免疫情况等“猪数据”都会被完整记录,并用于分析行为特征、料肉比等。同时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可通过猪的体温、咳嗽、叫声等判断猪是否患病,预警疫情。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更有利于降低大规模养殖中母猪生产时小猪的死亡率。特驱集团CIO张海峰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你有1000万头猪,单纯靠人工已经没法养了。以记录小猪出生数据为例,每天有大量母猪生产,到底生了多少只小猪,恐怕人都数不清。我们现在合作研发的技术,能自动分析记录生产的数量、是顺产还是助产。如果小猪被母猪压住,还可以通过尖叫声判断小猪的位置,及时解救。” 中青在线补充道,现在,特驱猪场铺上了连接“ET农业大脑”的摄像头,解决了人工大规模养殖的深度拓展和降本增效问题,还形成了更智能、更精细的养殖模式,预计今年每头母猪可以多生3只小猪,养猪死淘率可以降低3%左右。

很多人都会觉得,不管怎么养猪,那都是饲养员的事,和我们这些吃肉群众并没关系,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人工智能养殖可以大大提高猪肉的质量。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接受中青在线采访时表示,“有了‘ET农业大脑’,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每一头生猪的运动量,公里数可以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未来,我们想要的是一头跑了200公里的好猪,而不再是一头200斤的猪。”通过人工智能养殖,猪肉品质的不断提升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张锋)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

卜勇: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中国科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环保、水利、节能、气象、人工智能、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