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张希)昨日,由北京科技记协主办、北京科技报社承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公益环保实践活动“我为家乡测河流”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主办方表示,大学生的检测、调查样本显示,抽检水体超过60%仍处于黑臭状态,甚至一部分河流陷入了“越治越臭”的怪圈。
今年初,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挂牌督办名单”,要求上榜水体必须在2017年年内完成治理。主办方介绍,在这个背景下,58名大学生志愿者对照“名单”,从205个水体中筛选检测了全国16个城市的59条河流(湖泊),取得900多张调查问卷,67份检测记录,旨在通过环保公众参与的方式,实地了解中国河流的环境和水质现状,通过活动成果为环境主管部门提供理性、客观的建议,并借此唤醒全民的环保意识。
依据《指南》设定检测指标、方式
记者了解到,该活动
在设计上遵循《指南》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要求志愿者检测河流(湖泊)的溶解氧、透明度两项指标,每个河段至少检测3个点,每个点至少检测3次,并要求志愿者及时记录数据,拍摄图片、视频资料。
《指南》中还提到,居民问卷调查也是有效的评价方式,60%以上的问卷显示为“黑臭”也可以认定通过。专家甚至认为,河流周边居民的感受更应该成为评价黑臭水体的主要标准。主办方介绍,考虑到目前地方环保部门较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活动特别设计了问卷,并要求每个水体完成至少10份调查问卷。
科学运用问卷与仪器检测河流
主办方介绍,溶解氧是指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时,溶解氧数值就会降低,因此,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透明度反映的是水体的清澈程度,影响透明度的有太阳光照、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透明度也是水体生态指标之一。
主办方认为,本次活动通过检测溶解氧和透明度这两项判断水体的黑臭情况,总体上是准确的,但某些检测点由于检测次数只有一次,或者受天气影响、部分排污口影响,数据可能会有偏差,无法代表该流域的总体情况;根据仪器检测,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总计有21份,占比达到了35.6%,总体上也符合公众对于河流生态的印象。
调查结果不能完全与真实现状划等号
调查同时发现,在督办名单的要求下,样本中即便仍处于黑臭状态的水体,也更多的是已经开始治理好转,还有一部分甚至已经彻底除臭,
说明整体趋势向好,但结合发现的问题综合来看,要想按期按质完成督办名单上提出的要求,压力仍然很大。
不过,主办方在解读的过程中强调,由于条件所限,取样方式、数量等均难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所以目前所呈现的数据和结论并不能与采样河流的完全真实现状划等号。而且,志愿者真正实施检测的时间段为7月到9月,这一时间距离督办名单上要求的最后期限还有3至5个月的时间。所以严格来说,不能把以上结论简单理解成为“超6成水体无法按要求在年内完成治理”,或“超6成水体治理未见效果”,但所有水体按照要求全部“除臭”,确实“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