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的百姓正日益感受到中国科技带给他们生活的便利。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在为白内障患者植入人工晶体。(陈文骁/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据《科技日报》报道,2016年底,北京协和医院的几名医生参与了“健康快车斯里兰卡光明行”医疗队,为当地500多名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明手术,术中采用的人工晶体都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当地医生和患者对我们的人工晶体刮目相看,它的质量一点儿都不逊色于进口产品。”医疗队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张顺华说。
这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百姓带去光明的人工晶体到底是什么?我国在研发人工晶体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
据《生命时报》介绍,人的眼球中有个组织叫晶状体,晶状体在正常情况下是透明体,随着人的年龄增长或其他原因,晶状体逐渐变得浑浊而导致视力下降,最终引发白内障。如果想要恢复视力,就需要将浑浊的晶体换成透明的人工晶体。
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手术将原有的晶体打碎吸出,再植入人工晶体。中国青年网形象地将晶体比作“人眼的镜头”,白内障手术就是“将老旧镜头摘掉,换上新镜头”。
人工晶体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硬性和软性两大类。《健康时报》指出,现在的白内障手术基本不再使用硬性人工晶体,而是使用更加先进的软性人工晶体。软性人工晶体可以折叠的特性能让手术的创口更小、术后反应更轻、视力恢复得更好。
此前,软性人工晶体的市场基本被外企垄断。国产人工晶体在技术上难以与进口产品相匹敌,主要原因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够强。《新华每日电讯》发文称,别看一枚软性人工晶体只有0.02克重,但它相当于一枚成像的光学透镜,从材料合成到光学设计再到精密加工,整个过程都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来支撑。
去年,由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我国首个创新性人工晶体“普诺明”上市,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晶体向高端人工晶体领域迈进了一大步。据《健康时报》报道,该款人工晶体投入使用后,至今没有出现一例不良反应。
《人民日报》这样评价这个国产的人工晶体:生物相容性更好、视觉质量更好,也更适用于中国患者。而这三个“更好”背后,承载的是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高次非球面设计、基于中国人眼模型设计等一些列自主研发成果。
由于实现了自主研发,国产软性人工晶体的价格优势也凸显出来。据新华网报道,普诺明人工晶体的价格要比同类进口产品便宜30%-35%,一例手术(一只眼睛)可以为患者节省1000-1200元。目前,这款产品已经陆续抵达喀麦隆、科莫多、苏丹、刚果等国家,一举打破了其他国家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垄断。(卢慧婧)
本文由山西临汾侨联眼科医院院长强泽龙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