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小时候吃的“小糖丸”是怎么诞生的?

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原创
最热门的科学话题,我们为你解疑释惑。
收藏

新华社昆明12月15日电 “小糖丸”是许多人小时候的疫苗接种经历。“口味香甜,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是很多人的印象。然而,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小糖丸”的诞生十分艰难,它是伴随着我国与脊髓灰质炎抗争的过程中逐渐研制出来的。

“很好吃,至今念念不忘。”家住云南楚雄州武定县的90后大学生李稷玺回忆说,小时候每隔几个月就吃一次“小糖丸”,由母亲去乡镇卫生院里领取,回家后捣碎在水中服用,喝下去甜甜的。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内部分省区就爆发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病,也是WHO(世界卫生组织)计划继天花后第二个要消灭的传染病。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1958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云南建立“猿猴实验生物站”,以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开展以猿猴为对象的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卫生部决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负责具体的筹建工作。

195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沈其震率队到昆明西山区花红洞地区建立“猿猴实验生物站”。其后,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提议,国家科委于1959年1月13日正式批准将“猿猴实验生物站”改名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1959年,我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精英在花红洞里面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当时大家住的是山洞,吃的是杂粮,但大家斗志昂扬,自己开荒种菜,自己打井修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60年3月,研究所生产出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经北京、上海、天津等11个城市的儿童服用,证明其免疫效果良好,安全性可靠。

早期的液体疫苗使用前需稀释,而稀释后的疫苗保存时间很短,不利于广大农村、山区的推广使用。

1961年,医学生物所与上海信谊制药厂合作研制糖丸剂型,采用中药制丸滚动技术及冷加工工艺,于1963年研制成功,以后又进一步研制出二价、三价活疫苗糖丸。成功研制糖丸活疫苗,服苗时犹如吃糖果,深受广大儿童和家长的欢迎,为活疫苗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推向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创造了实施条件。

据统计,60年代糖丸活疫苗每年供货量达数千万人份,到90年代每年供货量超过1.5亿人份,总计供应三价活疫苗约50亿人份。

我们国家自从糖丸疫苗上市以后,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渐下降,1995年我国已消灭了本土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2000年获得WHO(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中国没有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

据了解,虽然目前脊髓灰质炎的地方性流行仅限于极少数国家的局部地区,但是只要有一名儿童还感染有脊髓灰质炎,所有国家的儿童就仍有被感染的危险,并且会迅速在未接种人群中传播。

2015年6月30日,国产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问世。使用减毒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生产(IPV),一来不仅避免了人们在生产工艺操作中的危险,而且更进一步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性。随着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进程的推进,疫苗病毒毒株在免疫缺陷的人体内可长期存在也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只有使用IPV才能达到彻底根除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记者 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