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抱怨天气预报不准,甚至说一些气话:“天气预报没有一次是准的。”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多少?影响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又有哪些?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毅为您解疑释惑。
天气预报准确率指标体系
准确率是用来评定天气预报是否准确的一个指标。表示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预报技巧评分、误差等。为了评定不同天气预报项目的准确率,气象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相对标准的预报准确率指标体系,如表征数值预报模式水平的平均误差、表征天气事件预报准确率的预报准确率、表征台风预报水平的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等。
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不同的。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影响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的准确率近些年来逐步提高,基本都能达到80%以上,中央气象台的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近几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路径预报绝对误差从过去的200多公里降低到2014年的78公里。
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这种天气预报起来就比较难,准确率低。例如强对流天气,像短时间内发生的强降雨、强雷电、大风、冰雹、龙卷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像美国这样的气象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它的暴雨准确率一般在20%,我国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已基本上接近。
暴雨预报是非常难的科学技术问题
王毅告诉记者,暴雨预报的确也是非常难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于人们对下不下雨、是否是暴雨最为关心,降水预报是业务预报中的重点,对降水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解释暴雨预报困难的原因时,王毅指出,大气降水是不均匀的,如果把降水这一过程类比于我们拿起一盆水向外泼,那么泼出去的水肯定是不均匀地落在地面上,会有被淋湿的地方,也会有没被淋到的地方,实际的落区也会与预计的落区有所差异,这就是大范围降水过程中局地可能会出现漏报与空报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预报员要想判断哪几个点降水最强,更是难上加难。
王毅介绍说,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及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暴雨通常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空间尺度一般在20至200公里。而我国目前探空站之间的距离至少在200公里以上,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上对这种较小尺度天气系统相关信息的捕捉能力有所欠缺,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
一般来说,形成暴雨需要三个条件,即充足的水汽供应,较强的垂直上升条件和一定的降水持续时间。在暴雨预报的过程中,预报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条件来判断降水过程可能形成暴雨的量级。
所以,暴雨的中短期预报相对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准确捕捉或判断强降水中心的落区和时间方面,而卫星、雷达等观测资料更多的是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作用。(巩盼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