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是人们传递信息最主要的设备之一。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年轻时曾和父亲一起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并且想制造一种能够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人们能利用电话进行通话的前提,是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并且也可以发出声音。而聋哑人是否也能够通过电话进行交流和沟通呢?
我们都知道,手语是聋哑人的语言,是用手形动作辅之以表情姿势、由符号构成的比较稳定的表达系统,交流依靠的是动作和视觉。聋哑人要想通过机器来沟通,首先要让机器能够“看懂”聋哑人的语言。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机器能够将聋哑人的语言识别之后转换成文字;二是机器能够对聋哑人语言中包含的要求或询问等做出正确的响应。手语识别和手语合成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机手语翻译系统”,这不仅能够方便聋哑人之间的交流,还能帮助实现聋哑人与正常人、聋哑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
聋哑人电话机是由三位墨西哥工程师发明的,主要由集成电路板、打字键盘和一个液晶显示屏构成。其工作原理也比较简单,电话机上安装了很多按键,包括0至9共10个数字键,2至9这8个数字键上又分别有3个字母。聋哑人电话机对每个字母进行了非常有规律的表达设定,一个字母由两个数字代码表示。当用普通电话拨打聋哑人电话时,在普通电话上输入代码,传递至聋哑人电话后,就会将代码转换成文字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用聋哑人电话拨打普通电话时,聋哑人通过在打字键盘上按动字母键和各种功能键,可以把要说的话变成文字同步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再通过装置转化成复合声音,传递至话筒中。聋哑人电话机与普通电话一样,除了具有存储、重拨等功能之外,还有选择功能,可在两种模式中自动切换,分别对应聋哑人电话和普通电话,拨打状态也会自动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如此一来,聋哑人便能像正常人一样“打电话”了。
而后,另一种适用于聋哑人的电话被发明出来,是一种“以骨传声”的电话,叫“骨传电话”。其工作原理与助听器基本相同,普通受话器内有一层振动膜,而骨传电话就是将其更换成塑料制的突起物。通话时会使收听人耳边的镫骨发生相应的振动,以达到传声的效果;说话则通过喉咙的振动来进行。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聋哑人电话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图像电话的出现让聋哑人与世界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图像电话的原理是将聋哑人的手语以电信号的形式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的客户端接收到电信号后,会转换成动画的形式呈现在显示器上,接收方便,一目了然,如此沟通也更加顺畅。
电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一代的聋哑人电话会更加高效,让交流内容表达得更加真实。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高级教师李艳芝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