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节气小常识:夏至日,“昼晷已云极”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今天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若仅读“夏至”一词的字面含义,很容易将这一节气误以为是“夏天已来临”。

实际上,“夏至”的“夏”字意为“大”,“至”字意为“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道:“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夏至的含义是相对于小满而言的。小满代表了“物至此而小得盈满”,而到了夏至,万物便“皆假大而至极”了。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唐朝诗人韦应物在诗中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意为到了夏至这一天,昼晷所能测量的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记时间逐渐加长。

实际上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而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

北回归线就是按照太阳能够直射到的北半球离赤道最远的位置而设置的。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等省区,到了夏至这天的正午,位处北回归线上的这些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

夏至日是白昼时长变化趋势的分隔日,古人因而认为这一天代表了阴阳盛衰的某种交替。这从我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可得一窥。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在这一时节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而三候中的“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逐渐衰退。

夏至日,许多古老习俗保留至今。比如在夏至前后,有些地方会举办“过夏麦”,被认为或是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也就是说古时夏至日要举行祭神典礼以庆祝作物丰收,并祈求清除荒年和饥饿。

夏至过后,进入炎热的仲夏,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因而夏至也有“避伏暑”的活动。《酉阳杂俎•礼异》就有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意为古时的妇女们会在夏至日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以作炎炎夏日中的一种娱乐消遣活动。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老南京人过夏至颇有讲究,必须吃上一碗“夏至面”才罢,而老北京人在饮食上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这些习惯多因此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吃面食亦带尝新之意。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