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人体的卫士——白细胞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白细胞是一种无色的球形细胞,想要通过肉眼就知其庐山真面目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显微镜的火眼金睛下,我们才能一窥究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白细胞到底是什么。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细胞,呈球形,直径为7~25微米。与其他血细胞一样,白细胞的生成及调节都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从造血干细胞到成熟的白细胞,并不是瞬间的转变,而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先从造血干细胞“升级”为定向祖细胞,然后“升级”为可识别的白细胞前体细胞等。

白细胞是一个不均一的细胞群,生理学上根据它的形态、功能和来源将其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不同种类的白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如单核细胞在循环血液中2~3天后进入组织,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新的形态使得它在组织中可生存3个月左右。而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一般情况下,淋巴细胞的寿命较长,它们往返于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之间,而且可以在淋巴结等处增殖分化,展示出它们强大的抵御能力。

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根据其胞质中颗粒的嗜色性质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其中,中性粒细胞对人体的作用很明显,因为它能够有效杀灭细菌。一般来说,中性粒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停留8小时左右即进入组织,4~5天后即衰老死亡,或经消化道黏膜从胃肠道排出。当细菌入侵人体后,可能会在某个部位引发炎症,此时,中性粒细胞就如同勇敢的战士,迅速向炎症部位进军,并逐个将细菌包裹起来——医学上称这个过程为“吞噬”。各类白细胞都具有某些酶,如蛋白酶、多肽酶、淀粉酶、酯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在吞噬活动中,粒细胞会用酶将细菌分解,使得细菌再也无法兴风作浪。当粒细胞释放出的溶酶体酶过多时,就会发生“自我溶解”,最终与被杀灭的细菌和组织碎片一起构成脓液。

白细胞抗击病毒的这一过程,与其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息息相关。比如白细胞(除淋巴细胞外)可以变形,它们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继而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生理学上把这个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还具有趋化性,它会按照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在某些化学物质的周围,并通过伸出的伪足将其包围起来,最后吞入胞质内。此外,白细胞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调控。

由此可见,白细胞在我们的体内承担着多重保护任务,扮演着卫士般的重要角色。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高级教师李艳芝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