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丛洼地”四个字,可拆分为两部分来理解。一为“峰丛”,峰丛和峰林是由石灰岩遭受强烈的溶蚀作用后形成的山峰集合体,从峰丛或峰林的单个山峰外形来看,会呈现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不同的形态。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峰林,它的形成是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有时基座部分的相对高度会超过峰林部分的相对高度。二为“洼地”,洼地通常指面积较小、相对低洼、周围封闭的低地或低于海面的地区。
知道了“峰丛”和“洼地”两者的概念之后,再来理解峰丛洼地就简单多了。典型的峰丛洼地是由正向的凸出的石峰和负向的凹下的封闭洼地所组成。石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连座性,因此会构成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山体,放眼望去,十分显眼。顶部耸立着高度参差不齐、形状近似锥形或筒形的数以千计的石峰。负地形封闭洼地在视觉上表现为向内凹下的多边形。石峰和洼地的边坡往往基岩裸露,底部被薄层残余红土覆盖,边坡基部或洼地底部可以看到落水洞,较大洼地的底部往往被开发成了农田。
作为一种地形,峰丛洼地的模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不同的类型。以广西为例,地质学家根据峰丛洼地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空间分布、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关系,将该地区的峰丛洼地分为分水岭峰丛、边缘峰丛、谷间峰丛和岛状峰丛四种基本类型。其中,边缘峰丛在广西地区的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为分水岭峰丛,岛状峰丛也很常见,但分布较为零星,很少扎堆出现。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峰丛洼地的知识后,你是否对这样奇特的地貌充满了好奇呢?或许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时,你也许会在某处“邂逅”峰丛洼地这一独特的风景。
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一级教师王和意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