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大有用处的蚕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几千年前,野桑蚕被人们选中,经过长期的驯化、选育以及改良,家蚕的茧丝产量和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逐渐适应了被人类驯养的生活方式——逐步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成为完全依靠人类生存的昆虫。

由于完全受人类支配,家蚕在驯化过程中分化出大量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品系,如斑纹(普斑、虎斑、素蚕)、茧色(白茧、黄茧、绿茧)、眠性(蜕皮次数,三眠蚕、四眠蚕)、化性(一年中生长的代数,一化、二化、多化)等。不同的品系之间蚕丝产量也有明显差异,尤其是用于蚕丝生产改良品种和普通的地方品种之间。

蚕的一生要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五个阶段,共40多天的时间。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是黑色的,身上长满小细毛,有点像蚂蚁,所以又被称为蚁蚕。蚕出生两三个小时后就会开始不停吃,随着不断长大,会逐渐变成青白色。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以后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蜕过四次皮后,到达五龄,就开始缩食、绝食,体色越来越淡,胸腹部趋向透明,五龄结束后,就能开始吐丝结茧了。

据统计,1000条蚕从出生到吐丝结茧,要吃掉20千克的桑叶,而吐出来的丝,却只有500克左右。蚕丝由两条纤维并排构成,每条纤维的中心是“丝素”,在丝素周围包着一层“丝胶”。无论丝素还是丝胶,它们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这是因为当蚕吃进桑叶以后,它肚子里的消化液与各种酶开始分解桑叶,桑叶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被吸收了,而纤维素等被排出去,变成蚕粪。

在蚕的肚子里,吸收进的“原料”又继续被特殊加工,制成了丝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等基酸。然后,这些氨基酸通过蚕体内特有的代谢关系被制成了丝素、丝胶等蛋白质。

蚕丝制品穿着冬暖夏凉,柔软舒适,这和蚕丝的结构密不可分。蚕丝的中空结构使得蚕丝能够及时吸收水分,当人体温较高并排汗时,汗液透过蚕丝被蒸发,吸收人体的热量,人便会感到凉爽;冬天温度低时,蚕丝被便如同“双层玻璃”般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古诗里面说“春蚕到死丝方尽”。其实不然,蚕吐尽丝后并没有死去,而是在“作茧自缚”中蜕变成了蚕蛹。蚕蛹虽小,但却是药食俱佳之品。

蚕蛹营养丰富,属动物蛋白质,多为球蛋白和清蛋白,易消化吸收,在人体利用率较高,含氨基酸达8种之多,微量元素也很丰富,是高钙高镁的食物。蚕蛹还含甘油、卵磷脂、甾醇类、酚类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有益于婴幼儿骨骼和大脑发育。此外,蚕蛹还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肝脏等功能。

蚕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所发现,各个阶段的广泛用途正是最好的表现。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