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骨髓”捐献是抽骨髓吗?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由于很多人对骨髓移植的方法、安全性和风险性等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存在一定误区。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白血病作为血液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骨髓移植成为治愈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很多人认为“骨髓”捐献者会被医生用器械从脊骨中抽取脊髓,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骨髓移植其实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这种手术是用新的造血干细胞替代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从而治疗疾病,也是目前治愈某些血液疾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实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如常见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

最初,需要从供者骨盆旁边的髂骨中抽取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装入骨髓袋内,再如同输血一样,以点滴注射法通过静脉注入病人体内。但这种从骨髓中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需要骨髓穿刺技术,对捐献者的身体创伤较大。

随着对造血干细胞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正常生理状态下,外周血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造血干细胞,但比例并不高,可能无法满足需求。1988年,科学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动员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大量转移到外周血中,这意味着外周血也可以携带健康者的造血干细胞。因此,在采集血液前,医务人员通常会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将骨髓血中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目前,动员后的外周血已经逐渐取代骨髓造血干细胞,成为造血干细胞新的来源,这一改变也大大提高了捐献者的安全性。

此外,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了脐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1988年,世界上首例脐血移植取得成功。脐血干细胞的发现和应用,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一个新的细胞来源,也大大缓解了来源缺乏的限制。

如今,作为血液病治疗领域的一种高端技术,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大提高了患者治愈率。但很多人由于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太了解,还会因为望“字”生义而加重捐献者的心理负担,不愿意捐献骨髓。

其实,捐献骨髓对供者的健康基本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血液采集时会在捐献者的手臂肘部静脉血管上穿刺,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其他血液成分还会输回捐献者体内。另外,由于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捐赠造血干细胞后,健康人士一两周内即可完全恢复原有的造血细胞数量,也不会减弱捐献者的免疫及造血能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