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福寿螺——被忽略的危险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随着夏天到来,各种各样的大排档也开始火热起来,人声鼎沸的夜宵摊里,“爆炒田螺”也算是一道人气极高的菜肴。然而,人们往往会忽略一种特殊“田螺”的危险。

福寿螺,学名为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80年代初,我国先后引进饲养,以供食用。虽然有一个吉利的名称,但福寿螺本身却是危险重重。

福寿螺是农作物的“杀手”。在引进初期,人们对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市场前景以及危害性缺乏认识,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其迅速扩散蔓延进入农田,危害水稻等水生农作物,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灾害。福寿螺孵化后成长一段时间,便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基本不吃成稻,水稻插秧后至返青期是主要受害期。除此之外,福寿螺的食量极大,极易造成农作物减量减产。因此,植保专家建议各地在水稻返青期前对福寿螺进行防治。

福寿螺也是水生生物的“杀手”。它的繁殖能力极强,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大大侵占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福寿螺的粪便还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大量福寿螺存活的水域,其水体质量下降,必将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因进食福寿螺而导致头痛发热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福寿螺是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线虫寄生在福寿螺里面,如果在烹饪时,没有杀死线虫,线虫容易侵入到人体,严重的可能破坏神经组织,导致痴呆甚至死亡。据专家介绍,福寿螺身上普遍携带着寄生虫,一只成年福寿螺体内含有的线虫,少则上千条,多则五六千条。人们在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时,极易染上线虫病。

正因为福寿螺在农业生产、水体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产生的严重危害,所以早在2003年我国就将福寿螺列入首批侵入我国的16种危害性最大的外来物种名录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福寿螺的危害还是知之甚少,并且很难分清中国圆田螺(螺蛳、田螺、香螺)与福寿螺的差别。实际上,这两者的差异较为明显。首先从个头来看,成年福寿螺体型要比田螺大很多。再从颜色上来看,福寿螺颜色偏黄,而田螺偏青褐色。即便是个头相当的田螺和福寿螺,构造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田螺的尾部呈椎体形,盖头是片圆形,而福寿螺尾部很短,盖头偏扁,整体呈圆盘形。

科学研究表明,将福寿螺放在75℃以上水中,持续煮30分钟以上,才能杀灭其体内绝大部分寄生虫。而即使是食用普通田螺,也要注意在餐饮加工过程中煮熟煮透。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