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我们是“高原之舟”家牦牛的祖先——野牦牛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我们是野牦牛,我的族群多栖息于海拔4000-5000多米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等地势高亢、严寒干旱的恶劣环境。在夏天气温稍高时,我也会到海拔60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地沟谷间觅食和休息,而3000-4000米的地方,气候较暖和,水草更丰足,但已成为家畜放养的牧场,我们只能退避三舍了。

我们主要的活动场所,是人迹罕至的山间盆地以及淡水与半淡水的湖泊四周。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采食到各种各样的牧草,如嵩草、针茅草、苔草等十余类牧草。其中,针茅草质地柔软,口感不错,当地牧民称“加索”。

我们体型粗壮,成年体长2.2-2.6米,体重足足有一吨重,是高原的重量级成员,体型上比家牦牛还大一倍多。我们喜欢群居生活,少则数头,多则数百头结队成群,每群都有1头至多头的壮实公牛充当护群者。

我们被誉为“高原之舟”家牦牛的祖先,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我们耐寒、耐旱、耐缺氧,这是因为我们身上长有浓密的长毛,胸腹部的披毛几乎垂到地上,它们既可以遮风挡雨,也能够帮助我们抵御严寒。我们的胸部发育良好,气管粗短,软骨环间的距离大,与狗的气管类似,这使得我们能够适应频速呼吸,加上我们鼻子发育好,能够增加吸氧量,因此可以适应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少的环境。

人们都说我们天性剽悍,勇猛善战,的确,我们能在这片荒野上赫赫扬名,得益于强大的体格和“钢铁”般的犄角。我们头上都有一对圆锥形的角,弯角长度通常为50厘米以上,角尖略向后弯曲,如同月牙一般,这是我们的武器。每当遇到天敌时,我们会先竖起尾巴示警,然后利用强大的犄角拼命向目标攻击,直到它们逃逸甚至死亡为止。总地来讲,我们成群结队时,2-3只野狼是不敢轻易来犯的。我们结群时很有安全感,所以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和车辆;但落单的我们为了自身的安全,也常会主动攻击在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所以从你们的安全角度出发,请不要主动靠近“独牛”,毕竟我们的冲撞力量很大,能将行驶中的车辆顶翻。

我们的发情期为9月至11月,这时,我们汇集成数百头的大群,成年雄性会变得异常凶猛,它们经常发出求偶的叫声或与其他求偶者发生争斗。胜利的雄性会得到交配权,与数只雌性一起活动并交尾。败者往往尾随牛群伺机交配或者另觅“新欢”——放牧于偏僻山区的家牦牛,甚至还会把这些家牦牛拐上山当“压寨夫人”。

说到家牦牛,其实它们都是由我们的先辈驯化而来的,由于驯化时间久远,所以它们的体貌、性情特征与我们有了明显差异,特别是野性消失殆尽,性格也温顺许多。而且,家牦牛个头通常都比我们小,力气也比我们差得多。

据牧民们说,我们与家牦牛交配生下的后代,个个身强力壮、体格大,生长快,抗病力强,只是它们性情依旧有些暴躁,不大听人使唤。如果有一天,人们能把我们的优良基因放到家牦牛中去,那么,我们就能为改良家牦牛的品质作出贡献了。

听长辈说,我们家族曾经分布广泛,但在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盗猎者的滥杀下,我们曾一度面临濒危的境地。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多年来,随着中国对青藏高原生态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不仅保障了我们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有效遏制了盗猎滥杀等行为。现在,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保护,我们野牦牛的数量恢复到了约2万多头,藏羚羊已恢复到了15万只以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国际上认为早已灭绝的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并达到近千只。

未来,希望我们的子孙依旧能在条件严酷的“第三极”悠闲地吃着“加索”草,自由地漫步在广阔无垠的青藏高原上。

稿件审核专家:冯祚建,我国知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特别鸣谢:中国动物学会提供专家资源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