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从品种、数量、竹林面积和竹材产量都处在世界首位。大多数竹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的植物,这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发现竹子开花现象的原因。除去少部分的竹子(比如花竹)是可以多次开花的,其他一次开花的竹子,在开完花后会迅速进入衰败期,竹叶变为枯黄色,部分或全部脱落,竹秆褪色变黄,直至死亡。
竹子开花时的形态也有差别,有的是全体成片开花,这类竹种一旦开花则整片、整丛开花,不再正常发笋,新发枝及竹笋抽枝后也很快开花;有的是是零星开花,即该类竹种在一定面积范围和时间内通常只有1到2丛或零星竹株、零星小片开花。相对而言,前者更为普遍。
对于竹子开花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基本都以对开花历史资料的分析、开花现象的观察和开花竹林的调查为基础,但科学界目前尚无完全确定的说法。但大致观点主要有生长周期说、营养说、外因说、自由基理论、病理学说、个体变异和突变学说等。生长周期说认为,竹子开花具有一定的周期,而周期则决定于竹子的内部发育节律。
竹子的同步开花现象是该观点最有力的证据;营养说则认为竹子开花后枯竭是因为营养耗尽的结果。因为竹子在开花的过程中,一方面,竹子的生长活动比较旺盛,代谢活动加强,在生殖生长期,竹叶的N、P、K等营养元素向生殖器官转移,对营养元素的消耗量加大;另一方面,由于某种原因,竹子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相对降低,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出现 “饥饿死亡”的现象;外因说则认为竹子开花现象主要是指气候因素和土壤水份因素的变化导致的。例如气候干燥的时候,竹子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这就导致竹子生理代谢失调,抑制了竹子的营养生长,促进了其向生殖生长的转化,从而出现开花。这个说法可以印证部分地区发生旱灾的次年,该地竹林成片开花现象。
因为竹子开花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科学家们也一直努力在寻求预防措施。比如在引种竹子时,除考虑竹种本身的优良特性和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外,还应了解栽培历史,特别是近一两年竹子的生长情况。一般竹子在开花前几年就有预兆,具体表现为生长减退、出笋量明显下降、笋期提早;枝梢出现短小的变型叶片、叶色变黄、材质变脆等。此外,为了预防竹林中的竹株或竹丛同时开花,可以选择起源不同,开花周期不同的母竹或竹苗,混合搭配,造成“混交”竹。
当竹林出现竹子开花现象时,也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如零星开花的散生竹或混生竹,应及时砍除开花竹株,挖出老鞭等,采取培肥措施,抑制蔓延扩大;成片开花的散生竹则要及早伐除开花竹株,并采取保护和培育再生竹措施,促进开花竹林的复壮更新;丛生竹开花时,除及时伐除开花竹丛和加强抚育管理外,也可把未开花的新竹通过分株栽植或埋秆或埋节育苗造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