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海底扩张学说的发展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海底扩张学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赫斯首先提出的理论。

二大战期间,赫斯用声纳测深技术对洋底进行探测,把航线上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在分析这些测深剖面时,一种奇特的海底构造引起了赫斯的注意:在大洋底部,有从海底拔起像火山锥一样的山体,它与一般山体明显不同的是没有山尖,这种海山顶部像是被一把快刀削过似的,非常平坦。连续发现这种无头山,让赫斯感到大惑不解。这实际上就是人们统称的“海底平顶山”。赫斯回到大学任教之后,又对此不断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是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的地方,先形成的大洋岩石圈沿中脊两侧,背驰的地幔流带动大洋岩石圈相背移动。海洋底处在不断运动和更新的过程中,海底扩张与地幔对流、大陆漂移密切相关。一般认为,高热流的大洋中脊位于对流上升发散区,低热流的海沟则处在对流下降会聚区。在不同海域,如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扩张有不同表现。大西洋是形成于联合古陆内部的新生大洋,扩张着的洋底推动邻接大陆向两侧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原来是联合古陆以外的古老大洋,岩石圈一边在脊顶生长,一边在海沟俯冲潜没,不断地更新。古老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一样,具有年轻的洋底。联合古陆的分裂与大陆四散漂移,实际上是大西洋、印度洋新生和扩张的结果。大陆不是独立地沿着洋底漂移,洋底与大陆一样也在移动。海底扩张是大陆漂移的新形式。

随后在1961年,迪茨用海底扩张的作用讨论了大陆和洋盆的演化,赫斯在同年对洋盆形成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1963年,瓦因和马修斯用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倒转的地磁反向周期特征,对印度洋卡尔斯伯格中脊和北大西洋中脊的洋底磁异常特征作了分析,海底磁异常的研究为海底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1968年开始的深海钻探计划又给予海底扩张有力的支持。70年代初,海底扩张说获得广泛承认,许多学者已将海底扩张当作一项基本事实。

海底扩张说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把洋中脊的扩张与海沟岛弧的俯冲联系起来,即认为大洋水体虽然是古老的,但洋底因不断更新而具新洋壳,而大陆则是由不同时代的陆块不断裂解、拼合和增生而成。

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海底扩张说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衰而复兴,主张地球表层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活动论取得稳固的地位,从而为进一步建立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