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愈来愈热。人们经常会根据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和自行测量的温度,判断当日天气的冷暖程度,但两者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温度差异。天气预报的温度为什么与实际测出的温度会有偏差呢?
其实,两者的差别主要源于观测环境不同所造成的。气象台测出的“气温”并不是环境温度,也不是人们的体感温度,而是自然状态下,不受干扰的标准空气温度。
而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全球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的测温标准是将测气温的温度表放置在距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内,百叶箱置于防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通风自然的草坪上进行测量。
气温是用来衡量地球表面大气温度分布状况和变化态势的重要指标,根据需要分为日均温、月均温和年均温。同时,气温还是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参考依据。
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是指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通常工作人员一天观测4次(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08、14、20三个时次)。而温度是指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是指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所测得的冷热程度。人们平时所测出的温度,严格意义上不是气温,是包含了诸多影响因素的局地环境温度。例如,水泥路面温度、室内温度、草地温度、湖面温度、树林里的温度等。
体感温度是指人对冷热的温度感觉。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为湿度、太阳辐射(或日射)、下垫面、着装颜色以及心情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对于空气湿度和体感温度的关系,有统计表明,在同样室温为25℃的条件下,空气湿度为50%时,人体会感觉非常舒爽;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人体则会感到闷热难受。这是因为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汗液难以蒸发携带身体内的热量,会使人体感到燥热和不舒适。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