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我国哪几个典型地区气候特殊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比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还有个别地区的特殊气候,如:西双版纳、江淮地区和所谓的“火炉”城市等。

西双版纳怎么会只有三个季节?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可是,中国的西双版纳及其附近地区一年里过的却是三个季节——凉季(11月至3月)热季(4月至5月)和雨季(6月至10月)。

其实,西双版纳气温不是没有变化,只是变化不大。例如,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全年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高达16℃,7月平均气温只有25℃。所以,那里实际上过的是长夏无冬的热带气候。

西双版纳没有冬季,因此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也主要是雨季和旱季,而不是气温。

西双版纳气候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年最热不在盛夏而在4至5月。例如,全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90%出现在3月下旬到5月下旬,40℃以上的高温日数则仅发生在四五月。著名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正是在4月中旬。由于午后最高气温平均在33℃左右,正是全年最高气温的时节,因此即使被泼得浑身湿透,也不会感冒生病。

西双版纳之所以一年三季,是由于这里冬季北有高山屏障,基本不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可以这样说,西双版纳的气候实际上和中南半岛诸国(例如越南、泰国等)是同一类型,西双版纳的人们已经不习惯划分春夏秋冬四季了,而是按旱、雨划分为旱季和雨季了。

江淮地区的梅雨是怎么回事?生活在江淮地区的人们,每年的六七月都会经历近一个月阴雨绵绵的天气。因为这时正处在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因此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黄梅天。梅雨季节,空气潮湿,气温高,衣物容易受潮发霉,有的人索性取谐音“霉雨”。

这种恼人的梅雨天气怎么来的呢?原来,初夏时,随着气温升高,西南季风爆发,从南海和孟加拉湾输送来大量湿热的不稳定空气。此外,随着北半球太阳辐射的增强,西南季风向中国大陆强劲进入,带来大量水汽。而冬季的干燥寒冷的空气,依然死守在北方地区。于是,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便在江淮地区拉开“战线”,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后就会产生锋面降水。冷暖空气长期在江淮地区对峙,展开拉锯战。冷暖空气频频交锋,雨水自然也就没完没了。只有等到7月天气更热,冷空气退缩,暖湿空气势力增强,乘虚北上,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才告结束,高温少雨的天气拉开序幕。

江淮地区的梅雨并不是每年都按时来去,“住”上一个月就走。梅雨来去的时间也并不统一。有些年它仿佛对江淮地区格外的依依不舍,就是不肯离去,阴雨缠绵月余,有时可长达两个月,从而导致洪涝水灾;而有些年份梅雨就如同匆匆过客,仅仅在江淮地区停留几天,就匆匆忙忙赶往北方了;还有些年份,江淮地区一直干旱少雨,早晚很凉爽、晴朗又温和。这样的天气虽好,可惜旱灾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以上海近百年的降水情况为例,最长的梅雨期达两个月。梅雨如此“调皮”,其实是由于冷暖空气势力一强一弱,无法在江淮地区拉开“战线”造成的。

到底算“火炉”还是“蒸笼”?我国的南京、武汉和重庆,常被称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形容那里夏季特别炎热。例如,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高温天数,它们每年平均分别有15.8、21和34.8天。在这么高温日子里,人常常热得汗如雨下。

天热时人体主要依靠汗水蒸发带走大量热量来降温,可为什么在夏季江南汗多仍不解热?这是因为江南水面多,植被茂盛,空气潮湿,汗水蒸发降温的效果很差。古人形象地把这种闷热天气,比作“人在蒸笼中被蒸”。例如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在诗中就写过“自从五月(农历)困暑湿,如坐深甑遭炊蒸”,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有“不是城中是甑中”的咏热诗句。与其说是“三大火炉”,不如更名为“三大蒸笼”更为确切。

火炉制造的是干热,空气十分干燥,甚至干热得可以使皮肤有开裂般的疼痛。这种干燥的火炉高温天气在华北平原夏季多有出现,但冠军是新疆吐鲁番盆地。因为干旱地区地面没有水蒸发,太阳辐射得以全部用来升高气温,高温且低湿。新疆吐鲁番盆地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9.7℃, 是中国气温纪录中的最高值。吐鲁番35℃以上的高温日年平均多达98.4天,“墙上烙饼,埋沙熟蛋”,都是确实有记载的事。

因此,我们把“三大火炉”更名为“三大蒸笼”,把“火炉”的称号还给吐鲁番,岂不名副其实!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