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羽毛不算太多,背部羽毛多呈灰蓝黑色,因此古时候人们称它为玄鸟,腹部羽毛多呈白色。燕子的形体较小,呈流线型,翅膀尖长,利于空中飞行。燕子的嘴巴短弱且裂宽,为典型的食虫鸟类嘴型。燕子的尾巴呈剪刀状,而且修长,长着尾羽,有利于迅速调整飞行的姿势,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可以高胜率地在空中捕捉到飞行中的昆虫。燕子的足部比较短小,不利于抓挠。世界上共有家燕、岩燕、金腰燕、灰沙燕、毛脚燕等20多种,我国仅有4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家燕和金腰燕等。
燕子
燕子与人类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就把燕子作为天气预报的动物,有“燕子低飞要下雨”的谚语,意思是,只要众多的燕子靠近地面低飞,就预示着大雨就要来临了。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
在动物界中,燕子是一种非常不起眼的小鸟,论地位,它们比不上兽中之王老虎、鸟中之首凤凰,论羽毛,它们灰不溜秋,与孔雀无法媲美,论嗓音它们没有百灵鸟那样婉转动听的声音。可是人类却对它们喜爱有加,竟然乐意让它们把自己的窝搭建在自家居住的房屋正堂梁上,而且还没有人去扑杀它们,所以燕子家族,人丁非常兴旺。可以说燕子是动物界中受到人类最高待遇的鸟类,也是最不怕人类的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燕子巢
原来燕子的主要食物是昆虫,而且是喜食在空中飞行的蚊、蝇等昆虫,它们不擅长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吃,也不能像麻雀、松鸡、雷鸟等鸟类那样杂食浆果、种子或者树叶。燕子每天消耗大量的时间在空中飞行,就是为了捕捉空中飞行的这些害虫。每年秋末,燕子成群结队向南方飞行,其实并不全是因为躲避北方的寒冷,而是因为冬季北方的空中没有飞行的害虫,它们又没有其他的途径获取食物或者改换其他食物,所以需要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寻找足够的食物。等春季来临的时候,北方的天气暖和起来,空中飞行的昆虫多了起来,所以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据统计,一只燕子每个季度能吃掉害虫25万只,一年就能吃掉100万只。大家想想,如果没有众多燕子的捕捉,我们的生存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境况?难怪人类会把燕子作为最好的朋友。
燕子低飞是不是真的要下雨?
大家知道,我们的先人进行气象预报,不会像现在这样,可以借助各种精密的仪器来探测天气的变幻,而是通过观察天象以及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来预测天气,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细心观察中,他们总结出了大量的气象谚语。由于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距离人类非常近,所以人们对燕子的关注度就特别高,通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发现,一旦发生三五成群的燕子越飞越低,或者成群的燕子紧贴着地面急速地滑行,或者成群的燕子拍打着翅膀,站在原地徘徊不动这样的景象,不久便会天降大雨。于是便总结出了“燕子低飞要下雨”这一广为人知的谚语。虽然仅仅是一句谚语,但确实非常灵验。因为这其中确实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原来在下大雨之前,空气变得非常潮湿,会把天空中飞行的昆虫翅膀沾湿,所以昆虫的翅膀就不能自由伸展和飞行,只得沿着地面慢飞或爬行。又由于气流的作用,下雨前的气压会稍稍降低,空气会变得稀薄,含氧量也会随之降低。昆虫能对此做出敏感的反应:含氧量的降低会使许多平时在半高空飞行的昆虫,如蜻蜓等都向地面附近聚集。另外,由于空气湿度加大,气压降低,一些伏居在土壤中的小昆虫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它们也会纷纷从自己的洞穴里爬到地面来透透气。也就是说,大雨来临之前,地面及地面附件的低空聚集了大量的小昆虫,所以燕子常会随之低飞捕食。
另外,在大雨来临之前,大气中的气流非常紊乱,这使得燕子得不到合适的风力,所以它们也很难展翅高飞,只能在低空中飞行。而且低飞中的燕子还常常忽高忽低,翻飞不定,乍沉又起,掠水剪波。因此,燕子低飞常常预示着天将要下大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这句谚语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
燕子低飞要下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