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航空英雄——航天员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航天员返航隔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航天员,返航隔离是害怕地面细菌感染航天员,因为,航天员返回地面时,身体都特别地虚弱。

航天员在飞行前和返回后为什么要进行隔离

航天员在飞行的前两周,开始执行严格的隔离制度,如同对当年的非典患者那样严格的控制程度。隔离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传输给别人疾病,实际上恰恰相反,隔离,是为了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航天员。一旦航天员患病,就会影响航天任务的执行。航天医学专家在隔离期间,会对航天员实施严格的健康管理。如严格作息制度,加强营养供给,适当的体能训练等。

航天医学专家要维护和增进航天员的健康,确保他们以最佳的身体状态执行飞天任务,通过对航天员健康检测和健康检查。

在返回后的7~14天,航天员也要严格执行隔离恢复制度,因为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太空飞行,返回地面后,会有一个在地面适应过程。通常会出现心率加快,心慌,头晕,不能承受站立的姿势,运动能力降低等状况。他们此时身体比较虚弱,地面上常见的细菌、病毒很容易对他们形成伤害,进行科学的医学隔离很必要。同时,也利于航天医学专家对航天员实施医学评价和制定恢复措施,还能避免航天员受外界打扰,以便很好休息和快速恢复。

航天员进入14天的医学隔离期

航天员为什么要穿那么臃肿的航天服

航天员会穿着各种不同式样的衣服执行航天任务。航天员从地球出发时会身穿白色或橘色,手提一个通过管道与身体相连的小箱子,带有头盔的服装,走向飞船或航天飞机。他们会穿着与地面服装相似的工作服在轨道舱内工作,还会穿着背后有一个方形大背包在舱外工作时,看起来非常笨重的白色服装。

在舱内工作时穿着的普通服装称为舱内工作服,航天员的这类服装并不属于航天服。他们在舱外工作、出发时穿着分别是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一般由压力服、压力调节器、应急供氧与通风管路,可穿脱的手套、靴子,头盔,以及一些附件组成舱内航天服。舱内航天服的核心主体是压力服,可确保服装不漏气,其内层是气密层;外层为限制层,确保航天服,可承受相当压力,不会因为内部的压力而膨胀变形。具有充气加压和应急供氧的功能,在应急情况下保障航天员安全的个人防护装置,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舱内航天服。

航天员必须穿着舱内航天服,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变轨和交会对接时,这是航天员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因为这些阶段最容易发生危险。太空是生命体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所以,航天员必须要使用确保生命安全的装备——舱外航天服,在舱外开展工作时,功能更完备,舱外航天服比舱内航天服更复杂。它能将服装内的压力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相当于一个微型载人航天器,能防护辐射和微流星体对人体的危害,能耐受太空的真空环境和高低温交变环境,能去除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提供氧气。

航天员在太空工作时,体力消耗很大。舱外航天服,为了给航天员降温,里面还配备了一件网状的液冷服。舱外航天服,能够独立支持航天员长达8小时的工作,完全脱离载人航天器母体,这要归功于舱外航天服背包中的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

航天员刘洋

怎样穿航天服

穿衣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对普通人来说。航天服不管是穿还是脱都很难,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好要领。

航天员首先要先穿好棉质内衣,在穿舱内航天服前,还要穿上尿不湿,以备不时之需,戴上通信装备等。航天员准备完毕,就可以通过背后或胸前的入口穿航天服了。穿好后要将穿脱口密封,并拉好拉链,然后戴上手套,关闭面窗,进行舱内服气密性检查。如果气密性良好,舱内服就穿好了。

在前往航天飞机或飞船的过程中,确保服装通风,舱内服通过软管与便携式通风装置相连;进入航天器后,通过管路与航天器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连接起来。舱外服则重达120千克,舱内服重20~30千克,由于舱外服,比舱内航天服装更为复杂,所以穿起来更加困难一些。穿之前要先完成吸氧排氧的准备工作。在载人航天器舱内航天员呼吸的是大气压的氮氧混,而舱外服内为低压纯氧环境。因此航天员穿舱外服前,必须通过呼吸纯氧并辅以运动,防止发生减压病,排除溶解在体内的氮气。

除了像穿舱内服那样,正式穿舱外服前,穿贴身内衣、穿戴生理信息测量装备、戴上通信装备外,航天员还要穿上一件降温的液冷服。先把双腿伸进航天眼的下肢,臀部放在航天服的背包沿上,进入后关闭背包门,把自己裹在庞大的航天服中。穿好舱外服后,航天员要对服装进行气密性检查测试。一切正常后,气闸舱泄压,打开舱门后,航天员就可以进入浩瀚的太空工作了。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