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是第九个防震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地球是人类唯一生存的星球,阳光、空气和水给生命带来了生存的环境,但同时,水灾、火山、地震又给人类生存带来灾害。2016年就发生了几个引人瞩目的灾害性地震:2月7日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4月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6.2级地震、4月17日厄瓜多尔发生7.5级地震,它们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的8.0级地震还引发了海啸。这些地震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舆论的惊慌。每到这时所谓地球进入“振动模式”又被不同的人提了出来。在第9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也是汶川大地震九周年之际,我们老生常谈,再谈谈地震形势。
图1 台湾高雄地震
图2 日本熊本地震
1、近期地震活动情况是什么样?
首先看看一年来全球地震活动。图3是一年来全球地震活动分布图。2016年,全球发生111次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国外6.0级以上地震共造成1143人死亡,超过2万人受伤,其中4月17日厄瓜多尔7.5级地震造成673人死亡。
图3 全球近一年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再看看一年来国内的地震活动。2016年我国共发生3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大陆18次,台湾及海域15次,最大地震为2月6日台湾高雄和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两次6.7级地震。我国大陆地震共造成2人死亡、10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66.87亿元(图4)。
图4 2016年我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2016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与往年相比大体相当并稍弱,时空活动不均匀,印度板块北边界及附近大震持续活跃,地震活动水平也与往年大体相当并偏弱。
地球是个不安定的星球,地震是年年有,大地震的灾害年年发生,时强时弱,2016年地震发生处于常态。
2、全球地震活动
全球地震活动分布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图5)。全球主要的地震带有2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是欧亚地震带,也有人称之为斜切赤道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发生在地球板块边缘。也有很多地震发生在地球大板块的内部,最明显的就是图中画出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称为中国蒙古地震大三角区。中国西部地震就在这个地震区内。
图5 全球Ms≥7. 0地震空间分布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1900.1.1-2012.4.30)
图6 全球Ms≥ 8. 0地震M-T图
在时间上,百年来全球地震活动并不均匀,呈现活跃时段和不活跃时段(见图6)。从2004年到现在,全球地震活动格局变化明显,进入了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这个相对活跃的时段是从上世纪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比较差异来看的。最近十几年,地震活动的特征和上世纪上半叶地震活动特征相类似,有很多8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上世纪下半段,即1964年至2004年,全球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频次明显减少,未发现有8.5级以上巨大地震的记录。而2004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预计这个活跃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也有人认为这个活跃时段即将结束。
总之,百年来全球地震活动形势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重大变化,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全球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6级以上地震大约300 -500次,7级以上地震大约17-20次左右,但是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地区的大震例如在海地发生的7.3级地震很少,一般不到10次。灾害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