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我国学者发现埃博拉病毒关键蛋白的合成机制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新华社哈尔滨3月1日电(记者闫睿)记者1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获悉,这家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机制,为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理论依据。

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人引起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可高达90%。针对这一病毒,目前没有获得许可在临床应用的疫苗、特效抗病毒药物。

据团队王斌博士介绍,埃博拉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是介导病毒感染靶细胞的唯一蛋白,也是疫苗研发的首选抗原、抗病毒制剂开发的理想靶标。

科研团队从囊膜糖蛋白的生物合成过程入手,发现内质网分子伴侣中的钙连蛋白、钙网蛋白,参与了囊膜糖蛋白的成熟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囊膜糖蛋白GP2亚基的N—糖基化,通过参与蛋白的剪切、蛋白糖链的加工、多聚体的形成、蛋白折叠等多个过程,影响着病毒的组装和感染。

团队郑永辉研究员解释说,病毒借助宿主细胞的内环境来完成自身蛋白的成熟及病毒粒子的组装,是一个精密调控的过程,任一环节的异常或缺失都可能导致病毒无法装配和感染。此研究阐明了细胞通过囊膜蛋白糖基化而调控蛋白功能的机理,将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相关成果已在美国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期刊上在线发表。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