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属鲤形目,裂腹鱼亚科。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青海湖裸鲤属于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青海湖裸鲤在原产地生长速度不快,整个生长期体长无明显快速增长阶段,一般体重在0.75 kg左右。1
形态特征鱼体呈长形,稍侧扁,吻钝圆。口近端位或亚下位呈蹄形。鱼体表无鳞, 仅在肛门和臀鳍两侧以及肩带部位有稀疏的特化鳞片。鱼体背部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腹部则为灰白色或浅黄色, 有个别鱼体全身呈浅黄色。4
生活习性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1
生长及繁殖特点青海湖属于高原气候,水温低,由于生长期短、饵料生物贫乏,故青海湖裸鲤在原产地生长速度不快。整个生长期体长无明显快速增长阶段,一般体重在0.75 kg左右,而长到0.5 kg约需10年。自然界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万粒。每年3~8月由青海湖洄游到河中繁殖。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卵石、细沙,并且清澈见底的河道中。产卵活动是昼夜进行,沉性卵,微黏。通过人工繁养殖青海湖裸鲤就能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生长速度的同时缩短养殖周期。1
人工繁育人工繁殖①亲鱼选择和培育。雄亲鱼尾柄和臀鳍出现追星,手感粗糙,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雌亲鱼选择腹部较大、腹壁薄而有弹性、生殖孔红润外突的。用挖卵器挖卵检查,成熟度较好的卵呈椭圆形或圆形,有光泽和弹性,大小整齐,卵核偏位。雌雄亲鱼配组为1:(2~2.5)。在全淡水中采用微流水促进青海湖裸鲤亲鱼的性腺发育。严格控制水温,夏季水温不高于25℃,越冬水温不低于14℃。投喂鲤鱼配合饵料,日投喂4次。通常4月份亲鱼达到性成熟并进入繁殖季节。1
②人工催产和授精。产卵池使用直径2~5 m的室内圆形池或室外5~10 m水泥池,进排水方便。催产药物选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A)。都采用胸鳍基部注射。雌亲鱼分两次注射,第一次用LRH-A 0.5~1.0 μg;第二次用LRH-A 1.0~2.0 μg,两次时间间隔为12~24 h。雄性亲鱼采用一次注射,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同时进行,剂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后一直用微流水刺激。繁殖条件成熟后,用手轻挤雌亲鱼腹部,使卵自然流出,置于干燥洁净的搪瓷盆中,立即挤入雄亲鱼的精液搅拌均匀,使之结合受精。青海湖裸鲤卵属沉性,微粘,受精后用水洗2~3遍,清除多余精液和污物。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卵径为4 mm左右。1
③受精卵孵化。将受精卵放入恒温室玻璃钢孵化器内,进行流水孵化。容量250 kg左右的玻璃钢可放卵4万~5万粒,水温控制在15~18℃,溶氧量保持在6 mg/l以上。孵化水量和流速的控制以将卵冲起为准,水量控制的原则是保证孵化用水中含有足够的氧气,及时排出产生的代谢废物。及时洗涮滤水纱窗、清除死卵并定期消毒。鱼苗破膜后,则停止用药。卵经过约136 h开始陆续破膜。1
苗种培育刚孵出的鱼苗置于玻璃缸内培育。水深20~30 cm,池内水体保持轻微转动,这样对鱼苗的发育比较有利。后期鱼苗培育转入水泥池,水泥池面积为20 m2左右,水深在30~40 cm。卵黄囊吸收将尽时,每日投喂蛋黄,每万尾每天喂一个煮熟的蛋黄,日投喂5次。第5天后加喂鱼苗专用微粒子混合料和经过严格消毒的轮虫或枝角类。仔鱼的耗氧量大,应加大水流量,随时调节水流,使水中溶氧保持在6 mg/l以上。仔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及时进行分池,调整密度。1
养成驯化日常管理一是及时清理。每3天清理池底一次,清刷排水管滤网,防止污物堵塞。二是合理控制密度。根据鱼体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时进行分池。三是进行鱼病防治。清除残饵和死亡鱼苗,防止水质恶化。定期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用1~2 %的食盐水洗浴3~4 min,水泥池每周消毒一次,用二氧化氯按0.2 g/m3泼洒。1
科学养殖及饲喂青海湖裸鲤成鱼养殖池是单注单排圆角水泥池,面积50~100 m2,水深60~100 cm。上供水、中央底排水,池底有一定坡降,即中低边高,以防交叉污染。水体溶氧控制在5 mg/l以上,控制水温不高于25℃。饵料为全人工配合饲料,青海湖裸鲤和鲤鱼食性相近,只不过其饲料中蛋白含量要比鲤鱼料略高一些。随着鱼体增长,投喂量控制在鱼体的5~10%。投喂次数为每天4次。1
疾病防治一、斜管虫病
1.症状
斜管虫寄生于鱼苗鳃、皮肤上而致病,病鱼鳃及皮肤产生大量粘液,组织损伤,呼吸困难,鱼体消瘦,体色发黑,从发现病原到鱼苗出现大量死亡约3~4天时间。此病多发生于2 cm左右的仔鱼阶段,流行水温14~18℃,是青海湖裸鲤仔鱼阶段最主要的原生虫疾病。5
2.防治方法
(1)用漂白精清洁水源、用具,控制病原带入。5
(2)发病后用0.7 g/m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浸泡鱼苗30 min,每日1次,连续3天。5
(3)3~4%的食盐溶液浸泡鱼苗20 min。5
二、车轮虫病
1.症状
车轮虫大量寄生于鱼鳃、皮肤、鳍条而致病。病鱼体色发黑,鳃丝肿胀,体表粘液分泌较多、污浊,鱼体消瘦,烦躁不安,狂游,发病时间伴随仔鱼的整个培育过程,随鱼苗放养密度的增加愈趋严重,流行水温10~16℃。5
2.防治方法
(1)彻底消毒培育槽,防止病菌带入。5
(2)发病后用0.7 g/m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浸泡鱼苗30 min,或25 g/m3福尔马林浸泡鱼苗60 min,或0.3 g/m3~0.5g/m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苗20 min,每日1次,连续3天交替使用。5
三、小瓜虫病
1.症状
病鱼鳃、体表及鳍上粘液增多,鱼体消瘦、侧游、串游、旋游,死亡率较高。发病初期病鱼体表看不到小白点,将鱼苗压片后放在高倍镜下可见大量胞囊,每个胞囊内有2~3团大小不一的纤毛幼虫,并不时有纤毛幼虫涌出。多由养殖用水不清洁,养殖密度过高引起。5
2.防治方法
(1)彻底消毒养殖用水和鱼苗培育槽,杀灭虫体和胞囊。5
(2)25 g/m3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2~3次。5
(3)用曝气后的井水低温养殖一周,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鱼苗的死亡。5
四、白皮病
1.症状
因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使病原菌侵入。发病初期,尾柄处皮肤发白,严重时,病鱼从背鳍基部以后的体表全部变为白色,尾鳍残缺不全或烂掉,身体消瘦,游动困难,一般发病2~3天后大批死亡。此病主要危害5 ~6 cm的鱼种。5
2.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25 g/m3的高锰酸钾浸泡消毒20 min。5
(2)土霉素25 mg/l浸洗鱼种30 min。5
保护等级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79 年在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列为我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6
资源状况青海湖渔业是1958 年开始大规模开发的,由于管理不善,捕捞强度过大,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破坏了青海湖裸鲤群体的自身平衡能力。1973 年通过对1958 年青海湖裸鲤开发之初到1970 年的捕捞量以及渔获物组成的分析发现:产量从1960 年最高的28523 t,下降到1970 年的4957 t,平均尾重由1962 年的0.625 kg 下降到1971 年的0.325 kg,青海湖裸鲤的生殖群体已遭到很大破坏,并提出了限制捕捞规格、捕捞数量和捕捞季节等恢复性措施。而1980 年对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渔获物个体大小的下降是开发利用的正常现象,并不表明青海湖裸鲤资源的衰退,而且认为青海湖裸鲤有较强的群体补充能力,当时的捕捞强度适合于青海湖的渔业生产,并且提出4800 t 的年捕捞量是适合的,能够满足群体补充的需要。6
1982 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一次对青海湖采取封湖育鱼2年的措施,限产4000 t。1986 年11 月20 日到1989 年10 月31 日第二次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在此期间限产2000 t。1990 年对封湖前后裸鲤种群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经过封湖青海湖裸鲤的种群数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平均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仍明显高于1980 年,据此认为封湖育鱼有明显成效,对促进资源的回l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繁殖力的提高还是说明青海湖裸鲤资源已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虽经3 年的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群体数量仍未达到青海湖生态平衡的自然结构,封湖育鱼的力度还须加大。1994~2000 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限产700 t,但效果并不明显,裸鲤资源继续衰退,种群结构发生变异,这种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995 年中国水产学会海洋渔业资源专业委员会考察青海湖渔业资源,估算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约为7500 t,平均只有1.74 t/km2。从2001 年1 月1 日起,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四次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封湖期为10 年,实行零捕捞政策。2001 年以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运用水下声纳探测系统探测青海湖裸鲤年可捕资源量,表明资源恢复有上升趋势。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少斌 - 副教授 -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