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一切心理活动均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它有认识、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1
定义心理活动是指通过大脑神经生理过程进行的信息识别、编码、存储、提取和运用的过程。亦即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产生关于外界事物映象和意义的过程。心理活动通常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三者在统一的心理活动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2
本质心理活动是活动的一种。是有机体在内部条件下直接释放的内隐性活动,或称激活。是从事外显活动的准备与能力。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谢切诺夫将心理活动看作是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的主要表现。在近代心理学中,心理活动作为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受到重视。它代表一种心理——物理变量,即一方面代表一种物理变量,指有机体个体准备行动或耗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代表心理变量,即作为紧张释放或发生兴奋时的个体经验。3
人在睡眠时激活水平最低,觉醒时激活水平最高,在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可达到高度激活水平。故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指人的内心活动。有人把这种内心活动的静态表现称为心理现象,而把它的动态过程称为心理活动。实际上内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系统,没有必要再作此严格的区分。3
特点根据心理活动受主观控制情况,可分为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后者又称自动的心理活动。2
意识的心理活动有三个特点:2
(1)能用言语的形式将完成活动的过程描述出来;2
(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2
(3)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2
一般来说,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特点是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有效控制。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2
分类注意注意是指当人们的心理集中于一定的人或物时的状态。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始。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有意注意指自觉、有目的的注意,有时还需要一定的努力。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4
新生儿已有无意注意,如出生后第1个月内,外界各种强烈的刺激就可引起新生儿的注意。3个月的婴儿已能比较集中地注意人的脸及声音,但时间短暂。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内容的丰富、活动范围的扩大、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有意注意。小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分散,注意的范围不大,注意容易转移。5~6岁时能独立控制自己的注意。4
培养婴幼儿的注意力要加强注意目的性的教育,排除外来干扰,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交替进行。4
记忆记忆是指人们在过去生活实践中经历的事物在大脑中遗留的印迹。印迹的保持和再现,表示记忆的存在。人们如果没有记忆,就不可能积累经验和增长知识。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事物在大脑中暂时联系的形成)、保持(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及回忆(联系的痕迹在大脑中的恢复)。4
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出现哺乳姿势的条件反射是最早的记忆。3~4个月开始出现对人与物的认知。5~6个月的婴儿已能再认母亲,但重现尚未出现。1岁时能再认几日或10日前的事物,3岁时可再认几个月以前的事,4岁时可再认1年以前的事,4岁以后可再认更久以前的事。1岁以内重现尚未出现,1岁以后出现重现,最初仅限于几日内的事物,3岁时可以保持几个星期,4岁时可保持几个月,4岁后可保持更长的时间。大多数的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只能追溯到四五岁。4
注意和记忆两者关系密切,培养婴幼儿的记忆要注意:①要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和增强识记的积极性;②培养儿童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弄懂了就容易记忆,弄不懂的即使暂时记牢,也容易忘记;③帮助儿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④通过游戏或活动,良好的情绪可以帮助记忆。4
思维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属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界限。思维活动一般是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的思维是在其与周围现实世界之间相互交往和活动中逐渐发展的。思维过程的发展经过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4
婴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思维特点,这种思维与婴幼儿自身的行动密切相关。婴幼儿不能离开物体和行动而主动地计划和思考,因而思维不具有概念性。学龄前儿童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其特点,表现为:①具体形象性;②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4
培养小儿的思维能力应该加强对小儿教育、学习和训练。思维的发展总是经过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育、学习、训练可以加速这个过程;但在方法上要采取启发式,要结合小儿目前的知识水平,引导小儿自己去思考问题。4
想象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通过语言的调节,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未曾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成为现实的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带有明显的间接性和概括性。4
新生儿没有想象。1~2岁时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尚未充分发展,仅有想象的萌芽。3岁左右想象活动逐渐丰富,因而出现妄想性的游戏,把一种物体想象为另一种物体。但总的说来,3岁左右想象内容贫乏、简单,缺乏明确的目的,多数是片段、零散的。学龄前儿童以无意想象及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正在逐步发展。无意想象有以下特点:①想象的主体多变;②想象与现实分不开,常被别人认为在说谎;③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④常常以想象为满足。再造想象反映于各种游戏活动中,较小年龄的小儿往往重复生活中的经验,而创造性的内容很少。随着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增长,许多在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如“过家家”这类游戏逐渐消退,代之以竞争性游戏。4
培养小儿的想象力,还要注意培养想象的基本技能,如写作、绘画、手工、做模型、朗诵、唱歌等。也可通过讲故事、补画面、提问题、由小儿自己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及听音乐等来培养小儿的想象力。4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情感。情绪持续时间短暂,外部表现特别显著,容易观察。情感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常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绪,常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和情绪相比,情感持续时间较长,外部表现不显著。4
新生儿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的,如吃饱、环境温暖;另一种是不愉快的,如饥饿、疼痛。出生2个月后愉快的情绪逐渐增加。婴幼儿的情绪表现有以下特点:①短暂性,产生情绪的时间较短;②强烈性,微小的刺激可引起强烈的反应;③易变性,情绪可在短期内有很大改变;④真实性和外显性,情绪毫不掩饰,完全表现在外面;⑤反应不一致,对同一刺激有时反应强烈,有时则无反应;⑥容易冲动,遇到激动的事短期内不能平静,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趋向稳定,有意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4
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情绪,应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如:①生活上的关心、爱护,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制定有规律的生活制度;②除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外,还应当经常和儿童交往,并提供必需的玩具;③愉快的家庭生活,融洽的家庭氛围,避免情绪高度紧张;④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适当的交际机会。4
意志意志是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期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没有意志,婴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在有意行动或抑制某些行动的时候,就出现了意志的最初形态。3岁左右,孩子出现“自己来”的行动时,是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标志。积极的意志品质为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年龄越小,意志的品质表现越差。在成人教育的影响下以及语言、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上述积极的意志品质有了较大的发展。孩子的行动可以服从于别人或自己提出的要求,而不受外界环境或内部心理过程的影响,所以也同时出现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及有意想象等。消极的意志品质为依赖性、顽固性及冲动性。4
培养婴幼儿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或行动,首先应从培养坚强的意志着手。培养婴幼儿积极的意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小培养正确的观点、明确的目的。培养的目的要稳定,不要随便改变,要反复讲明,为婴幼儿所了解、接受。②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培养儿童的自制力。③从生活小事上培养独立性,锻炼自己的意志,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④培养责任感,要有意识地让儿童在困难的环境中锻炼。4
性格性格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性格和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但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之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内在的动力与外界的环境构成一系列的矛盾,如果解决了矛盾,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如果矛盾解决不了,则形成消极的个性。4
婴幼儿期的性格尚未定型,应及早进行培养,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可以影响小儿的性格。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何清华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