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富铝化作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富铝化作用为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和盐基遭受淋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的过程。

释义富铝化作用 (allitization)是指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成土母质高度风化使三氧化二物富集的作用。1

特点在高温多雨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进行,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风化产物向下淋溶。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碱性,致使硅酸和盐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铁、铝相对聚集,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随着盐基的不断淋溶,风化层上部变为酸性。当酸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含水氧化铁、铝开始溶解,并具有流动性,但一般向下移动不深,旱季可随毛管水上升至表层,经脱水以凝胶形式聚积或形成铁、铝结核体;又因土体上部植物残体矿化提供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活性也较弱,多淀积,更利于铁、铝残余积聚层的形成,脱硅富铝化是砖红壤和红壤的重要成土过程,但富铝化的程度不同,前者强于后者。

形成过程铁铝土纲土壤(砖红壤与红壤等)及古红土的形成多与此有关-这一作用的内容包括脱硅、富铝与富铁等,因铁的成分容易变化,而铝含量则相对稳定,所以用“富铝”来表达其特征。故又称脱硅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条件下,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后产生风化度最高的三氧化二物矿物(赤铁矿、针铁矿、三水铝石等),氧化硅与盐基被大量淋失,粘粒矿物以1:1型的高岭石为主,铁、铝氧化物大量积聚。据统计,砖红壤与红壤中硅的迁移量达50%—70%,钙、镁、钾、钠的迁移量为70%—100%;铁与铝的富集量分别达10%—12%与7%—15%;粘粒矿物中两岭石占30%—65%,三水铝石约为5%-13%,赤铁矿为6g%-18%。富铝化作用在湿热的热带、亚热带进行最强,且涉及范围很广。中国北亚热带的黄棕壤有轻度富铝化,有少量高岭石,硅铝率(ki值,均指粘粒部分)常在2.4以上;中亚热带红壤富铝化明显,高岭行为优势粘粒矿物,ki值值为1.9—2.2;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与砖红壤地区,高岭石所占比例偏高,三水铝石的比例大大上升,ki值降为1.5—1.1。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