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接触电效应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所谓接触电效应,是指两种不同材料接触时引起的与它们未接触独立存在时不同的电效应。它是相当广泛的一类效应,包括金属-金属、金属-半导体、金属-电解液、P型-N型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接触等众多的效应。它们中有的与传感器技术密切相关,有的是相当尖端的技术。其本质是载流子在不同的物体接触状态下表现出的各种效应。

形成条件在物体中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是要存在导电载流子。金属的导电载流子是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载流子是正、负离子,半导体材料的导电载流子是电子与空穴,气体中的导电载流子是带电离子。接触时,不同物体间载流子的运动、相互作用会发生变化,形成各种效应。例如:“金属-金属”接触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热电偶效应,可以用来测量温度;MOS接触效应可被用作电荷耦合器件(CCD),利用大规模集成技术将感光器件和控制逻辑电路同经离子注入、高掺杂或交叠栅等改善CCD性能的微细加工过的CCD集成在一起,构成摄像的固体器件,广泛地用作图像的固态传感器等1。

原理解释两块金属中逸出功大的一个具有较低的电位。此电位差即接触电位差。用光电效应法与热电发射法分别测出的一些金属的逸出功的值。利用此表即可求出其中任二种金属间的接触电位差以及哪一金属具有较低电势。

值得注意的是,金属A、B所带的电荷都分布在其表面上,金属内的电子密度不变,在两金属接触面上正负电荷形成一偶电层。两块金属的接触电位差实质上就是这偶电层产生的2。

接触电效应作用接触电效应在一些物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半导体与金属接触时所产生的接触电位差(或称肖脱基电位差)将在半导体表面附近形成一个阻挡层。E0为位于材料外表面电子的位能;Eσ为导带底部的能级;EV为价带顶部的能级;分别为半导体和金属的费密能级,两种材料的逸出功之差是eV。接触时电子将从半导体流向金属,导致半导体中电子能级下降(相对金属),但由于N型半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密度比金属小得多,半导体所能荷带的正电荷密度很有限,从而能级的下降将是逐渐的,正电荷分布在半导体表面的一个有限厚度(10-7~10-8米)的层内。这一层由于自由电子密度降到很小(耗尽层)而具有很高电阻。它对电流成为一个阻挡层。当外电压加在这种半导体-金属结上时,阻挡层的厚度发生变化,若N型半导体是在负电位,则阻挡层厚度将减小,反之阻挡层厚度将增加。这样,电流的大小就同电压的方向有关,从而显示出整流作用。类似地,当N型半导体与P型半导体接触时,接触电效应亦将在接触面两侧附近形成一个势垒区,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半导体的PN结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