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度公差是指被测实际中心要素对基准中心要素的允许变动全量。对称度是限制被测线、面偏离基准直线、平面的一项指标。
简介对称度公差是指被测实际中心要素对基准中心要素的允许变动全量。对称度是限制被测线、面偏离基准直线、平面的一项指标。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相对基准中心平面 (或中心线、轴线) 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或直线)之间的区域,若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则是正截面为公差值t1×t2的四棱柱内的区域。 对称度系要求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共面1。
对称度的定义对称度控制一个尺寸特征与另两个特征或一个尺寸特征均匀对中(等距),比如要求一个特征处于一个零件宽度上的中点。对称度是对受控特征上相对点元素的中心点的控制,如中心面和中心线。理想受控特征上所有的中点必须落在这个零件的中心面(或中心线)上。对称度的公差带是两个相距规定公差值的平行面或平行线,等边分布于参考的基准面两侧。这些面特征的中间点云是由特征面上的相对点产生的,必须位于公差带内。对称度只应用尺寸不相关原则。对称度公差可以使用FIM输出读数判断。
对称度通常被认为可以被位置度取代,因为位置度也可以定义矩形特征(如槽、凸缘等)的对中性,并且位置度可以应用MMC、LMC或RFS修正(对称度只能被RFS修正),所以使用位置度定义特征能够使对称约束同时满足装配约束。
所以,对称度控制曾一度取消。但在1994年,ANSI Y15.5委员会重新引入这个功能符号。这主要是考虑到,同心度也约束了特征尺寸的对中,并且同心度的概念和对称度相同,它们只是在控制特征的外形上有差别。同心度控制圆形特征,而对称度控制平行平面特征,但位置度可以实现同心度和对称度的控制。更需要注意的是,对称度和同心度都要求使用RFS原则,但位置度没有这样的限制,位置度可以被RFS、MMC或LMC修正。所以曾经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同心度和对称度都被位置度取代过。
但是人们后来发现,对称度和同心度的概念与位置度的概念还是有差异的。位置度是控制一个匹配特征的轴线或中心面。例如,位置度控制一个孔的最大内切圆柱面的轴线(可以想象为插入这个孔的最大检具销)和一个轴的最小外切圆柱面的轴线位置。位置度所关心的是这个最大内切圆柱面的轴线或最小外切圆柱面的轴线是否在位置度公差范围内2。
对称度的测量必须保证基准特征面B的平行度满足要求,才能保证后续测量的精确性。首先要将零件的特征面A靠紧角板,满足主定位设置要求,然后将零件的一个与基准面B平行的面与测量台面接触,使用高度千分尺记录下足够多的点。再将零件翻转1800,保持A面靠紧角板,与基准面B平行的另一个面接触测量台面,同样使用高度千分尺记录下上次测量的所有点的相对点的高度值。比较两组读数,然后可以分析是否满足规定的对称度要求。另一种比较好的设置方式是将与基准面日平行的两个面放在两个平行板之间,两个平行板与该两个面的高点接触,即平行板之间的间距最小,然后求得基准特征的基准中心面。
形位公差形位公差包括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任何零件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这些点、线、面称为要素。机械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要素相对于理想要素总有误差,包括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这类误差影响机械产品的功能,设计时应规定相应的公差并按规定的标准符号标注在图样上。20世纪50年代前后,工业化国家就有形位公差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69年公布形位公差标准,1978年推荐了形位公差检测原理和方法。中国于1980年颁布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其中包括检测规定。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简称为形位公差。
加工后的零件会有尺寸公差,因而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的实际形状或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体规定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就存在差异,这种形状上的差异就是形状公差,而相互位置的差异就是位置公差,这些差异统称为形位公差(Geometric tolerances)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